觀古今看世界
楚漢之爭結束後,功高震主的韓信馬上成了劉邦的一塊心病。
項羽一死,劉邦悄悄去了韓信營帳拿走了兵符,此前在韓信背水一戰獲得勝利之後,劉邦也是這樣拿走過兵符,但是上一次是為了催韓信趕緊去打齊國;而這一次,卻是奪走了韓信的兵權。
雖然奪走了韓信兵權,但是卻給改封了個楚王,打發他到楚國去了。
韓信原本也是楚國人,這下也算是“衣錦還鄉”了。
但是韓信好日子沒過多久,在公元前201年,劉邦又以謀反為名將韓信誘捕了。
韓信被抓時,仰天長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但是劉邦此時並沒有殺他,只是把他帶回京城,貶為淮陰侯。
在公元前196年,被劉邦的妻子呂后誘殺於長樂宮鍾室。
臨死前,仰天長嘆説後悔沒有聽謀士蒯通的勸告。
韓信在最能謀反的時候卻沒有謀反,而在沒有兵權的時候,卻謀反了。
這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呢?
功成被貶
項羽麾下有一員大將叫鍾離眛,跟韓信關係很好,垓下之戰時他逃離楚軍的陣營。後來投奔了韓信。
劉邦得知鍾離眛逃到楚國後,就下令韓信逮捕他,但是,韓信不僅沒聽命令,反而還派兵保護鍾離眛的出入。
説起這個鍾離眛,並不是一名普通的楚將,用陳平的話説,:"彼項王骨鯁之臣亞父、鍾離眛、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人耳。"(項王的忠臣,只有亞父、鍾離眛、龍且、周殷幾個人)
在楚漢之爭中項羽切斷了漢軍糧道,劉邦被困求和,項羽不許,最後雖説是陳平獻計離間了項羽和這幾人後劉邦勝,但是劉邦怎麼能容得下對敵人忠心的人?
韓信雖然善通兵法,但是明顯在人情世故上非常愚鈍,這不就是跟劉邦唱上反調了麼?韓信自己卻一點意識都沒有。
這件事,加深了劉邦除掉韓信的心。
恰逢有人告韓信謀反。
我們現在去看這段歷史,這肯定是誣告啊,那麼劉邦呢?
其實在這個時候,韓信反沒反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為劉邦可找了個除掉韓信好藉口。
於是,陳平又給劉邦出了個主意,先是説天子要出外巡視會見諸侯,通知諸侯到陳地相會,然後第一個目的地就是荊州“雲夢澤”,楚地,很明顯是直奔韓信而去。
等劉邦快到的時候,韓信慌了,為什麼呢?
因為他也聽説自己被舉報謀反了。
韓信開始糾結了:一方面打算起兵謀反,但又覺得自己無罪;另一方面想去拜見劉邦,卻又擔心被抓獲。
這時候就有人給韓信獻計了,説:你殺了鍾離眛後去見高祖,高祖必定高興,你也就不用擔心禍患了。
韓信是怎麼做的呢?他去見了鍾離眛。
鍾離眛説:“劉邦之所以不攻打你,是因為我在你這裏,如果你想逮捕我去討好劉邦,我今天死,隨後亡的定是你韓信。看來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結果鍾離眛自殺而亡。韓信就帶着鍾離眛首級去見了劉邦,劉邦直接下令綁了韓信,放在隨從皇帝后面的副車上,也不巡視了,直接回京。
在車上韓信説:“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劉邦説:“有人告你謀反。”就給韓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陽,赦免了韓信的罪過,改封他為淮陰侯。
至於劉邦為什麼此刻沒有殺韓信,他不是後悔,是因為時機不對、證據不足、師出無名,並且忌憚韓信説的那句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個典故,韓信無論如何到底是赫赫有名的開國功臣,輕易殺不得。
索性帶回洛陽,放到自己眼皮底下盯着能安心點。
越國滅掉吳國以後,范蠡就對文種説,咱們走吧,咱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越王勾踐這個人是可以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的,你要記住,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然後范蠡就走了,據説還帶走了西施,經商成了一個大財主,叫做陶朱公。文種不走,説你看我立了這麼大的功勞,幹嘛要走啊?結果越王勾踐送給他一把劍,同時帶了這麼一句話。勾踐説,先生教給寡人七種殺人的辦法,寡人只用了三種就把吳國給滅了,還剩下四種沒有地方用啊,是不是就在先生身上試一試呢?那文種一聽就明白了,自殺了。這就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來歷。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後,深知劉邦忌憚他,所以常常裝病不參加朝見或跟隨出行,就是躲着。韓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悶悶不樂。
韓信之死
據司馬遷老先生的《史記》記載,這個時候剛剛建立的西漢王朝發生了一件事情,就是一個叫陳豨的造反了,自立為岱國之王,手下有很多英雄豪傑。陳豨反了以後,劉邦勃然大怒,帶領軍隊御駕親征,去討伐陳豨。
這個陳豨與有韓信有書信來往。
韓信就寫信給陳豨説,“你只管造反,我在京城給你做內應”然後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裏假傳詔書,準備把牢裏的犯人放出來,讓他們去攻打皇宮,殺呂后和太子。
並且做了部署,等待着陳豨的消息。
卻不料運氣不好,韓信準備殺掉一個手下,這人的弟弟得到了這條消息,就向呂后通風報信,説韓信準備謀反。
呂后知道這一情況後大驚,就把蕭何找來商量怎麼除掉韓信。
蕭何就去找了韓信喊他進宮,謊稱劉邦平叛回來了,陳豨已被俘獲處死,羣臣都來祝賀了。
韓信原本想繼續稱病不去,蕭何説了,病了也沒關係,這種場合還是出比較好。
韓信想想,確實找不到理由了,那就去吧。
結果剛到長樂宮,就被呂后的人捆了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殺掉了。
韓信臨斬時説:“我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而且立即下令,誅殺了韓信的三族。
韓信這句話什麼意思?
我後悔啊,我後悔當初沒有聽蒯通的建議,以至於落到今天這個下場,被小孩子,被女人所欺騙,所謀殺,我真是追悔莫及。
由此可見,韓信已經有了謀反的舉動。
蒯通之言
韓信臨死前直呼後悔沒聽蒯通的建議,那麼蒯通到底説過什麼?
蒯通,韓信的謀士。
我們知道在四年的"楚漢之爭"中,韓信“背水一戰”證明了自己“國士無雙”的軍事才能,而此時的項羽和劉邦,雙方還處於一種拉鋸戰的狀態,就是今天我贏了你,明天你輸了我的這種情況。
這時候的韓信有一種“得韓信者得天下”的意味了。
他就像個支點,而劉邦和項羽就像天平的兩端。
但凡韓信往一方傾斜,那一方就有了極大的勝算。
這個局勢,劉邦意識到了,就連“匹夫之勇”的項羽也意識到了。
於是,劉邦封了韓信為齊王來穩住他(這也有個故事,也是劉邦心寒的原因之一);
項羽派出了一個名叫武涉的説客來説服韓信三分天下稱王齊地。
項羽的説客被韓信打發了,韓信表示:因受過劉邦的恩情,我至死不叛漢。
但是這時候蒯通也來勸韓信了。
説的什麼呢?
意思就是:你韓信雖然居臣子之位,但卻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所以很危險。
現在的局勢是什麼?你韓信不能幫劉邦,他重用你是因為項羽還在,他要用你來對付項羽,一旦項羽被他滅了,下一個滅的就是你韓信;同時你也不能幫項羽,他若滅了劉邦,下一個也是你。你不如自立為王,這樣你才安全,以後有機會也能問主天下,還能進退自如。
蒯通又説: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
(上天給你的你不拿,那你是要帶來災難的,時機成熟了你不做,那是要帶來災殃的,你不能猶豫。)
但韓信最終不忍背叛劉邦,又自認為功勞大,劉邦不會來奪取自己的齊國,於是沒有聽從蒯通的計謀。
那麼,劉邦為什麼這麼想殺掉韓信呢?
一是,韓信功高蓋主,對劉邦來説這人是個極大的威脅,不除掉不安心;
韓信的軍事天才被劉邦譽為“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在楚漢之爭中一連滅魏、徇趙、脅燕、定齊,他的功勞也沒有人可以跟他媲比了。
韓信不同於蕭何等人,既不是劉邦的親人,也不是劉邦的發小。
這樣的人,在需要的時候是個強大的助力,但是等沒有了敵人的存在,這樣的人很可能會發展成一個新的敵人,並且這個潛在的敵人更可怕。
劉邦怎麼能容忍這樣的人存在呢?
更何況,雖然在楚漢之爭中韓信功勞最大,但是性情極其不穩。
像劉備剛被項羽封為漢中王的時候,因為軍隊裏大部分都是楚人,剛到漢中,軍心不穩,跑了好多將士,其中就包括韓信。
當時,蕭何也跑了,去幹什麼呢?去追韓信去了。
雖然那時候韓信還沒被重用,但是説明韓信也是比較現實的,他並不是忠於劉邦,他一直是感恩的心態追隨劉邦,但是這樣的感恩心理究竟能持續多久,這是不可預知的,所以劉邦除掉韓信,才能安心。
二是,不僅韓信,劉邦有意除掉所有異姓王;
劉邦當初封王,原本就是被逼無奈。
在他和項羽戰鬥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劉邦的軍隊已經打到了楚國境內,準備和項羽在垓下會戰,這時其他那些人在觀望,韓信按兵不動,彭越按兵不動,英布也按兵不動。
這時候劉邦就問張良,説“子房啊,看來這個天下也不是哪一個人的,我準備勝利以後把天下給分了,你看分給哪些人比較合適?”
張良説,“一個彭越,一個英布,一個韓信。彭越和英布本來是楚漢之間搖擺的,現在傾向於漢;韓信本來是你手下的,現在他獨當一面。如果你願意把土地分給他們的話,他們一定會合圍項羽的。
劉邦説,“好,那就跟他們約定,勝利以後哪些地方給誰,給了,都給他們,不在乎。“
結果這幾支軍隊全都來了,把項羽團團圍住,予以消滅。
這樣在西漢皇朝建立之初,被封的異姓王共有八人,即齊王韓信(後徙為楚王)、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耳、燕王臧荼(後更立盧綰)、衡山王吳芮(後改為長沙王)、閩粵王亡諸。
這些異姓王的封地,多者一百多城,少者三四十縣,總面積比朝廷直轄郡縣還要多,而且各王都擁有兵眾,行政、財政自專,名為漢臣,實為漢不能控制之獨立王國,對朝廷造成很大威脅。
在劉邦稱帝之後的七年中,絕大部分精力是用來對付這些異姓王。
三是,楚漢之爭時,韓信讓劉邦寒了心。
前面説到關鍵時刻韓信也在觀望,按兵不動,直到劉邦承諾給了封地才肯出兵圍楚,要知道,韓信可是劉邦捧出來的,別人也就罷了,連韓信都知道在這樣的緊要關頭不忘記索要好處,劉邦能不寒心麼?
再者,在這之前,劉邦被項羽圍困,處於生死存亡的時候,韓信也是按兵不動,並且給劉邦寫了封信,雖説是明着詢問劉邦能否封他為“假齊王”,但是誰都清楚,不封韓信齊王,韓信是不會出兵搭救的,在那個時候,我想劉邦已經生了除掉韓信的心了。
死後,韓信的墓碑上有這樣的2句詩,可謂是極好的概括了韓信的一生: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本文作者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