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本屬於北京的大學,卻因種種原因一路漂泊,陰差陽錯,一座城與一座校的緣分就這樣聯繫在一起。
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正式成立,你可以完全理解為這座年輕的大學是建國之後新建檔次最高,配置最強的大學,不用帶任何之一,他是當年中國科學院唯一直屬,由中國科學院院長親自掛帥,從他的名字你就知道,他的誕生很明確,建設一支具備世界前沿科技的高水平社會主義大學。
不過在帝都也僅僅只呆了10年,其實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疑惑為什麼中科大會從北京下放,按理説這種高配大學怎麼滴重視程度也是不亞於清北的。1968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反正這一年北京的很多高校都在鬧騰,高等教育幾近癱瘓,箇中原因不再細説,反正當時中科大領導還是很清楚地認識到了,不久就向當時科學院的領導和國務院分管教育的機構寫了一份報告,申請離開北京到離城市較遠但交通方便的地方繼續創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得到上級外遷指示之後,科大就開始着手做動身前的準備了,這個過程,最重要的還是要先解決安家之處對吧,當時中科大屬意的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湖北,一個是河南。河南地處中原,地大物博,是當時中科大最嚮往的外遷之地,在一切都以為要動身河南之時,河南那邊潑了一盆涼水,河南表示沒有接收一所大學的能力,給出的原因是沒吃的;後來湖北方面也給出了答覆,原因一樣,沒吃的。雖然當時糧食問題確實很嚴峻,但全國情況都差不多,至於真正不敢收的原因,可能還是因為那個敏感時期,無論是河南還是湖北方面,對這個帝都“棄”校的成分還沒有摸清,誰也不願冒風險接這個燙手山芋。
話説當時兩組人員回到北京後都很沮喪,就這樣科大接着又派出兩組,這一次同樣看中了兩個地方,一組去了江西,一組去安徽。當時江西相對而言糧食,經濟都不錯,科大是比較屬意的,不過還沒等科大緩過來,江西方面就明確表示不能接收科大。
於是希望落在了安徽這邊,時至今日我還是挺佩服當時安徽的領導班子們的眼見的,畢竟那個年代踢開燙手山芋是愛惜羽毛的正確選擇,但當時的班子們態度很明確“安徽人民即使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國的科學苗子保住”,這是一句讓人聽起來絕對想哭的話,好吧,有這句話夠了,可以想象聽到這樣的話那是多麼暖,科大終於找到遮風避雨的一席之地了。
那麼科大落户安徽哪個地方呢?話説在當時還是一個相當麻煩的事情。
不妨問問各位,如果你是領導班子,你會選擇落户何處?不用説,估計你們中的90%都會告訴我當然是省會合肥了,但,當時的領導班子卻意外地屬於那10%,這世界上,低調的人雖然有時會吃虧但至少獨善其身能笑到最後,尤其是非轉基因的燙手山芋,最明智的做法還是低調的好,偏居一隅其實是個不錯的做法。
最初的意思是定居宣城,宣城這個名字我也是後來才知道的,不過選址的同志在宣城地區看了以後覺得條件實在不行,就這樣宣城pass掉了。
於是,目光投向了安慶,這座昔日的省會。
其實安慶在當時來説已經完全今非昔比,但科大簡直把低調做到了底,當時科大落户在安慶馬山,聽到這樣的名字,不用想也別猜,大聲説出你的看法:大山深處歡迎您!條件簡直是差到沒朋友,當時那邊的房子是基本屬於佛性的,門窗全無,磚壘石砌什麼款式都有,自來水不通,吃水看老天爺心情,下雨絕對放炮慶祝,不下雨那就過一條溝,您得去對面山上挑。
到這種地步不用説了,安慶成功pass。
緣分就是這樣曲曲折折的,能牽手走到最後的情侶往往都是經歷過風風雨雨的,他們都是有故事的人,就這樣合肥和科大在歷史的無奈中走到了一起。
對這個京城嫁過來的“姑娘”,用電視劇裏常用的一句話:有我一口吃的,就絕對不會餓着她!
話説為了留住科大,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不讓這位京城來的大家閨秀受委屈,合肥選擇委屈自家“姑娘”,騰出了原合肥師範學院和校址,用以安置科大,整個安徽第一個裝上暖氣的是科大,整個安徽最能吃飽飯的地方是科大,整個安徽可以無節制徹夜用電的地方是科大。總之,也許不是最完美的,卻還是給了他最好的全部,動盪的年代,沒有什麼比“患難與共”四個詞聽起來更讓人老淚縱橫了。
後來苦盡甘來,所有的委屈似乎都已得到了匡正,科大終於有機會再回帝都,事實也是,科大多次想遷回北京,但每次最後留存之際的關頭,安徽省一直極力挽留,帝都能給你的,即便是傾全省之力也要滿足你,最終科大得以留存合肥至今。
曾經有一句話我聽了很感動,科大是安徽人民用生命養育的大學,希望科大永遠感恩安徽人,在皖好好做學問,為國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