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冬玉(廊坊師範學院副教授)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針對我國教師隊伍的主體——中小學教師,《總體方案》明確“改進中小學校評價”,強調“把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作為評價教師的基本要求,引導教師上好每一節課、關愛每一個學生”“完善中小學教師績效考核辦法,績效工資分配向班主任傾斜,向教學一線和教育教學效果突出的教師傾斜”。
中小學教師評價體系存在頑疾
教師評價是對教師工作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作出判斷,旨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學效能。當前,我國中小學教師評價體系存在一些問題,制約着教育改革發展,損害教師成就感、獲得感。
學生分數至上,導致教師考評單一化。長期以來,中小學廣泛流傳着一句順口溜,“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目前,中小學普遍以分數為學生成績的考核標準,並按照分數給學生和班級排名次,哪個班級的學生平均分數高,任課老師、班主任的教學成績就好。如此,造成教師考評單一化,均以學生分數為目標,進而忽視了學生道德、藝術、體育等綜合教育評價。
升學率主導教學,培養出“刷題機器”。在高考指揮棒的引導下,中小學教學圍繞升學率,所有教學資源都用於拼考試、拼升學率,教師評價好壞變成了升學率高低。教師為了應對中考、高考,將精力花在訓練學生的做題、解題能力上,衍生出刷題模式、題海戰術,培養出一批批的“刷題機器”,令學生苦不堪言。
減負政策執行走偏,學生負擔明降實增。近年來,中小學教育減負政策頻頻發佈,旨在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但執行過程中的走偏,導致減負沒有落到實處,學生負擔明降實增。學校減負,教師授課量不足,出現課內不講課外講的怪現象,造成學生課堂學習達不到標準,轉而上校外輔導班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教師工資收入較低,職業獲得感不強。目前,中小學教師薪資整體偏低,與工作量不成正比,教師職業獲得感普遍不佳,嚴重挫傷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造成中小學教師人才流失。
建立科學合理的中小學教師評價體系
針對上述頑疾,中小學教師評價改革應根據《總體方案》部署,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着力“推進踐行教書育人使命”,重點“突出教育教學實績”。建立科學合理的中小學教師評價體系,是新時代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一環。中小學教師評價應建立在促進教師更好發展的基礎上,以提高教師專業素質為目標,制定清晰可行的評價體系,並通過系統、嚴謹、合理的評價方式,形成整個評價過程。
形成科學的評價標準,構建符合中小學教師崗位特點的評價指標體系,明確不得簡單用學生考試成績、升學率等評價教師。按照教師級別和能力實施分級教學,引導教師專心教書育人。改革職稱評定和考核評價制度,保障教師級別晉升通道公開透明,促進良性競爭。
摒棄刷題模式,落實“教書育人”職責使命。新時代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要將學生的作業量減下來,科學合理佈置作業。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不要用同一把尺去量所有學生。要堅決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籤的做法,倡導多元化發展,挖掘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培養學生的品德、思想、體育、藝術等綜合素質。中小學教師評價改革應鼓勵教師創新,探索多元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注重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提倡學以致用。
在落實合理減負政策的同時,課堂教學要保質保量,不能打折扣,要保證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教學不開快車,不超進度,杜絕“課上不講、課下講”。只有在課堂內把問題解決掉,才能避免學生尋求校外培訓,降低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家庭的學習成本。
完善中小學教師績效考核辦法,向一線教師傾斜。要加快改革薪資制度,完善學校績效工資分配辦法,實現優績優籌。中小學應完善內部分配政策,以工作人員實績和貢獻為依據,改革教師隊伍的薪資結構,解決一線教師的生活壓力,提高整體薪資福利待遇,讓中小學教師擁有更多職業獲得感。
此外,還應鼓勵教師自我評價,增加家長和學生的評價權利。自我評價可以增強中小學教師在評價中的主體性,增強教師對教育行為的反思意識和能力,激發其內生動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專業成長。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狀況最為關心,有主動了解和參與學校教學的動力;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對教學目標完成度、師生關係狀況等有切身體會。家長和學生參與教師評價,有助於促進教師反思習慣的形成和反思能力的提高。但家長和學生的評價權不能過大,應科學合理。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17日 14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