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經大學初創期“臨時校址”復原考辨成果“出爐”
近日,中央財經大學初創期(1949-1954)“臨時校址”——東城區東皇城根(北河沿)北大三院復原考辨順利完成。研究者恪守“尊重史料、注重訪談、挖掘細節、實事求是”的原則,通過文獻研究、現場調研、故事探究等方法,撰寫形成了包含2.7萬字、50餘張珍貴照片的研究報告,向中央財經大學71週年華誕獻禮。這是繼該校黨委宣傳部武超羣研究員於2019年11月完成中央財經大學“源頭校址”舊址復原考辨之後的又一研究成果。
中央財經大學創建於1949年11月6日,是新中國中央人民政府創辦的第一所新型財經院校,辦學初期就表現出“為國而生、與國同行、税財特色、不負使命”的精神品質,是一所具有“紅色基因”的知名院校。
1949年11月至1954年8月,是中央財經大學的初創期。當時學校是三處校址、三地辦學、五嬗校名,先後承擔了華北税務學校、中央税務學校、中央財政學院、中央財經學院、中央財政幹部學校的辦學功能。三處校址分別是:“源頭校址”在西城區西皇城根22號陳家大院,“臨時校址”在東城區東皇城根(北河沿)北大三院,“在建校址”在西郊(或西直門外)四道口校部(即現在學院南路校區)。
根據學校正史記載進行梳理,“臨時校址”只在1952年8月至1953年8月期間使用一年,因時間較短,有關記載語焉不詳。再者,“臨時校址”舊址及其建築早已不復存在。為此,對“臨時校址”的復原考辨顯得尤為必要,這將豐富中央財經大學的校史內涵和精神文化的育人內涵,為校史校情教育和愛國榮校教育平添新的史料。
圖為中央財經學院(北河沿校區)校門,門前為玉河北河沿
1952年6月,中央税務學校併入中央財政學院(1951.9-1952.8)。同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大調整,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和輔仁大學的財經系科與中央財政學院合併成立一所新型的高等財經學校:中央財經學院(1952.8-1953.8)。據研究得知,由於“在建校址”四道口校部尚在建設中,中央財經學院以北大三院(即北大法科,法學院)為臨時校址,它位於東城區北河沿西側——原東安門北河沿54號,這裏是中央財經學院的本部,為本科生及辦公室所在地;二部仍在“源頭校址”西皇城根22號院,專修科及文化補習學校設在這裏,但老銀專仍住在北大三院。
研究發現,北大三院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和愛國學生的聚集地,主要建築有老北大最大的大禮堂(有時兼具體育館之功能)、蕭齋、尖形塔狀的鐘樓、兩層的工字樓、丁字樓、一字樓和三·一八紀念碑。此外,還有大操場、籃球場、排球場和網球場等。至於兩層樓,一般作為教室,也有學生宿舍。中央財經學院的學生在這裏學習和住宿,有時去北大一院(文學院,紅樓校區)食堂用餐。當年,中央財經學院主要使用北大三院,同時還與北京大學、北京地質學院、北京政法學院、工農速成中學等“四校”共用北大一院,特別是使用這裏的“共同使用者”(即學校公共場所和資產),比如廣場內的浴室、校醫室、合作社、豆漿站、洗衣室、體育部(包括工友室、體育用品庫)、存車房,以及膳廳等。
研究還發現,中央財經學院籌備委員會關於本科和專修科的專業設置、學制、課程和學生人數的規定,學院共設統計、會計、企業財務管理、國內貿易、對外貿易、財政、税政等七個專業,組成統計、會計、企業管理、貿易及財政五個系,還有銀行、保險、貿易、勞動四個專修科。在《中央財經學院籌備工作簡報(1952.9.5-23)》中記載,中央財經學院籌備時,五個院校共有財經教員147人,分配在中央財經學院的有110人,很多教師後來都成為了有影響的大師級人物,比如陳岱孫、崔敬伯、張偉弢、崔書香等先生。當時,康民、王萬有等老師在新民主主義論組,崔書香、吳春澧等老師在統計教研室,張偉弢、趙禹錫、張玉文、孫昌湘、董孟婉等老師在薄記核算教研室,李涉、凌大珽等老師在財政教研室財政組。他們的學養和品格為艱難中的中央財經學院乃至後來的中央財政金融學院、中央財經大學支撐起了認知和精神的天空。
1953年4月,中央財政幹部學校成立,掛靠中央財經學院。暑假前,中央財經學院從北大三院搬遷至西郊四道口校部。同年8月,高教部(53)綜財馬字第30號通知,撤銷中央財經學院,學生併入中國人民大學。原中央財政學院、中央税務學校人員大部分留下來,在西郊四道口校部繼續承辦中央財政幹部學校。
該研究還發現了一些珍貴的歷史照片和有價值的史料和史實。諸如中央財經學院北河沿校區和西皇城根22號院校區校門的照片、歡迎新同學的照片、開學典禮的照片、在校園學習和活動的照片、學生打掃衞生的照片,以及少數學生在四年上了三、四所大學的案例。此外,還從美國社會經濟學家、人道主義者、攝影家西德尼·戴維·甘博拍攝的4000餘張老照片裏發現了“五四運動”時期北大三院校門、禮堂的黑白照片和彩色照片等。(作者系中央財經大學武超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