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非常狀態下,我們高等教育管理者也許更需要超越現實的困難,更需要大學聯手來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今天下午,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11位海內外知名大學校長們開了一場閉門會議,反思和合作是這些大學校長們最終達成的共識。
與會的11所大學還達成了開放校園的初步意向,為那些因為疫情關係而不能去上學的學生開放校園。
這11位大學校長是牛津大學的校長路易絲·理查森、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校長阿舍爾·科恩、法國巴黎文理研究大學校長阿蘭·福克斯、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校長鄧肯·馬斯克、大阪大學副校長河原源太、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副校長斯蒂芬·奧斯特倫德;國內高校的校長有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龔旗煌;浙江大學副校長王立忠、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徐學敏、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
閉門會議結束後,主持論壇的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徐學敏接受了記者專訪。她告訴文匯報記者:校長們對未來充滿希望,教育者自己要充滿希望,才能培養出充滿希望和熱情的下一代,才可能帶來未來的希望。
疫情帶來物理層面的阻隔,教育層面更應該保持開放
此次閉門會議,六所海外大學的校長在“雲”上參會。他們都與中國的幾多大學有多年合作關係,即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交流。
上海交通大學就與希伯來大學、墨爾本大學等建立了聯合基金專門應對新冠疫情,雙方教授聯合申請項目,兩校投入同樣的資金。目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與墨爾本大學的教授聯合申請的項目已經進入了臨牀實驗。
墨爾本大學校長鄧肯·馬斯克就在會議上談及他們成立的China Engagement Project,且還與交大等國內高校聯合啓動了科研種子基金、雙學位項目,共同支持兩校的學者合作研究、合作指導研究生。
徐學敏告訴記者,這次閉門會議上,校長們各自從不同角度談了大學正在做什麼,以及未來需要做什麼才能應對當下的狀態。同時,校長們還探討了從新冠疫情暴發至今,全世界到底缺失了什麼,身為教育者,是否忽視了一些什麼,導致當下很多地方無法控制新冠這樣的複雜流行病。
“當今世界,我們正在面臨人口、資源、環境、公共衞生健康等方面的巨大挑戰,尤其是新冠疫情尚未結束。高校是社會創新引擎的重要載體,面對人類共同危機,更是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徐學敏説,“校長們一致認為,今年疫情暴發以來,大家在物理層面彼此有所隔絕,因此更要堅持在教育層面保持開放的姿態,更應該緊密團結起來,保持着密切聯繫。”
今天的基礎研究就是未來的應用突破
讓徐學敏印象深刻的是,在閉門會議期間,中國的校長們更關注基礎研究的發展。
徐學敏認為,要成為技術的引領者,必須關注基礎研究,“因為今天的基礎研很可能就是明天的應用研究”。她舉了個例子。“很多年前我還在大學讀書的時候,我的同學就是學人工智能的,但當時他畢業就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後來去了華爾街。但是現在人工智能無論是研究還是就業,都已經成為熱門的領域。”
徐學敏説,“從0到1”的創新往往面臨着更大的不確定性,大學往往鼓勵研究者以興趣導向來研究,但是,當下我們更提倡一種平衡——既需要興趣導向又要滿足社會需求。因為“很多研究都是來自於社會需求,比如,醫學臨牀治療的需求驅動了現代醫學技術發展,正是這些應用需求,推動了來自基礎研究的發現。”
很多人都認為,需求導向的研究就是完全應用性的,與基礎學科脱離的,其實並非如此,來自應用領域的需求往往也會驅動科學家好奇心,最終解決應用難題的同時,也會帶來基礎研究的創新。她還舉了一個最近的例子,正是新冠肺炎診治的需求給上海交通大學醫學、光學等學科帶來了一些最新的發現。
大學應該如何更好地推動基礎研究?此次閉門會議上,一些海外高校校長也分享了他們的看法和做法。比如,日本大阪大學鼓勵多學科交叉,且致力於在學科交叉的過程中形成新的研究增長點,包括腦科學與機器人科學的交叉,人工智能與認知科學的交叉等。而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更關注與工業界的合作為從事基礎研究的學者帶來了大量研究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反過來又促進了應用研究。
在今天的特殊環境下,如何培養年輕人,讓他們擁有更高的站位、更寬廣的視野和更強的全球勝任力,如何激發年輕人的好奇心,鼓勵他們去探索科學的未知?在校長們看來,共同面對挑戰,關注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並提供解決方案,這一艱鉅的任務正落在年輕一代的身上,也需要大學勇擔使命。
作者:姜澎
責任編輯:樊麗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