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學期正常開學 教育部:不得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

由 宮繼梅 發佈於 經典

  中新網客户端北京2月23日電(郎朗 張尼)各地春季新學期陸續開啓,“神獸”歸籠,家長已經難掩激動心情。但與此同時,作業負擔重、接孩子放學等難題又來襲。

  23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2021年春季學期學校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學工作有關情況,對於學生和家長關心的一系列問題作出回應。

資料圖:某高校留校學子們在自助餐區選餐。 許曉鳳 攝

  這個春節41.63萬大學生留校過節

  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就地過年”是不少人生活中的關鍵詞。在高校,也有超過40萬高校生在校園中度過了傳統節日。

  教育部23日舉行的發佈會上透露,春節期間,據各地上報的2720所高校統計數據顯示,留校過春節的學生人數為41.63萬人。

  據教育部介紹,各地和高校結合實際,全面細緻落實寒假疫情防控和留校師生生活服務保障各項措施,校園內無疫情發生,確保留校師生度過了一個歡樂祥和、健康安全的春節。

  春季學期正常開學!高校校園封閉式管理

  關於高校開學問題,發佈會上,教育部透露,將部署、指導各地和高校認真落實“春季學期正常、安全、錯峯開學”總體要求,提早謀劃春季開學,科學制定開學返校方案。

  教育部強調,高校春季學期,要加強校園日常管理,執行校園封閉式管理,堅持非必要不出校、非必要不出境、非必要不聚集、非必要不前往中高風險地區,有特殊情況確需出校的,嚴格履行申請審批制度。

2月22日是廣州市中小學的開學日,某小學師生正在認真聆聽“開學安全第一課”。廣州市應急管理局 供圖

  不得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

  新學期開學在即,不少家長又開始為學校佈置的作業問題“頭大”,不過教育部已經發話:不得給家長佈置或變相佈置作業,不得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23日表示,要着力強化學生作業管理。鼓勵佈置分層次作業、彈性作業、個性化作業,注重設計探究性作業、實踐性作業,探索跨學科作業、綜合性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複性、懲罰性作業。

  另外,任課教師要認真批改作業,及時做好反饋,注重加強面批講解,認真分析學情,對存在的問題做好學生答疑輔導。不得給家長佈置或變相佈置作業,不得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

  義務教育課後服務要與正常下班時間相銜接

  學校開學後,接孩子放學的問題也成了不少家長的“老大難”。

  23日的發佈會上,對於家長的這一“痛點”,呂玉剛表示,各地要推動落實義務教育學校課後服務全覆蓋,每個學校都要做起來。

  在時間安排上,要與當地正常下班時間相銜接,切實解決家長接學生困難問題。要豐富課後服務內容,指導學生儘量在校內完成作業,幫助學習有困難的補習輔導。

  呂玉剛還強調,要儘量指導學生的作業在學校內完成,指導學有餘力的學生拓展學習空間,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閲讀、興趣小組以及社團活動,盡最大努力使學生願意留在學校參加課後服務活動。同時,要進一步完善課後服務的保障機制,充分調動教師參與課後服務的積極性。

資料圖:一學生課前將手機放進手機“睡袋”。 鍾欣 攝

  手機有限帶入校園、禁止帶入課堂

  早前,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

  呂玉剛強調,新學期開學之後,各地要落實好《通知》,要按照“有限帶入校園、禁止帶入課堂”的要求,細化管理措施。學校要做好家校溝通工作,把手機管理的具體要求提前告知每個家庭、每名學生,爭取理解與支持。同時,要準備好必要的手機統一保管裝置。

  呂玉剛説,我們最近也非常高興地看到,有的地方已經專門下發了通知,對學校統一管理的裝置也做了安排。比如説北京市已經專門做了具體的工作部署。縣級教育部門要加強日常工作的指導和監督,確保有關要求全面落實到位。也希望廣大家長加強對孩子使用手機的監督管理,形成家校協同育人的合力。

  加大治理培訓機構“捲款跑路”等問題

  新學期,教育部還將嚴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

  呂玉剛在會上強調,近年來,各地積極開展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校外培訓仍然過熱,超前超標培訓問題尚未根本解決,一些校外培訓項目收費居高,培訓機構“退費難”“捲款跑路”等違法違規行為時有發生,既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又加重了家長的負擔,嚴重破壞了教育生態。

  他強調,今年,要進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堅持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標本兼治,要從嚴審批培訓機構,強化培訓內容監管,規範培訓服務行為,積極推廣使用《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服務合同(示範文本)》,嚴肅查處違法違規培訓行為,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校外培訓負擔,維護家長合法權益。

  他也特別提醒廣大家長,把孩子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孩子成才觀念,不給孩子過度施加壓力,科學合理地安排孩子學習、生活和鍛鍊,讓孩子健康全面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