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明知前排容易死,為何士兵搶着上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古代的冷兵器戰爭,十分殘酷,很多年輕的將士,告別妻子,踏上戰場,從此再也無法回到家中,他們或許已經成為了沙場之上的一具白骨,但是他們的妻子,依舊在夢中思念着他們。
世界如此美好,有了生命才有機會享受世間的美好,在刀槍無眼的戰場上,為何士兵會站在容易死的前排呢?難道他們不怕死嗎?難道他們不知道,家中有親人在日日倚門盼着他們回家嗎?
其實,明知道前排容易死,士兵還搶着上,是有原因的。
功名恥計擒生數,直斬樓蘭報國恩
古代封建王朝興衰更替是經常的事,即使在太平盛世,也面臨着外族的侵擾,為了守護自己的家園,為了守護自己的同胞,許多忠肝義膽、滿腔熱血的男子拿着武器,便上了戰場。在他們心中,為國征戰,是至高無上的榮耀,就像張仲素《塞下曲》的那句詩:“功名恥計擒生數,直斬樓蘭報國恩”。
他們不計較軍功多少、不計較待遇如何,甚至不計較生死存亡,他們只想用自己的力量,為自己的國家做出貢獻,哪怕戰死沙場,馬革裹屍,也在所不惜。所以,他們爭先恐後地站在第一排,甘灑熱血,做一個忠義之士。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出人頭地,得到大家的認同,掙得一份榮耀,也算不枉此生,這種追求,古今都一樣。不過,相對來説,古代封建社會出人頭地的機會比較少,因為那時“士農工商”階級地位的原因,大多數都想成為一名朝廷官員,光宗耀祖。
若要實現此目標,首先是寒窗苦讀,通過科舉踏上仕途。但是這條路非常難,除了努力之外,還需要天分,因此《琵琶記》才會有“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詩句。想“天下知”的不僅是讀書人,普通人也想如此。
並且在隋唐之前,是沒有科舉制度的,漢朝孝廉察舉、三國之後的九品中正制,不過這些制度,都掌握在門閥大族手中。所以,許多人選擇了走“軍功”這條途徑。如果能夠在戰場立下一定的軍功,也有很大希望踏上仕途,成為一名將軍、軍官。
正是因為軍功的刺激,使得許多想出人頭地士兵,爭相站在容易死的第一排。
前排士兵作用重大,能夠證明自己的優秀
古代打仗,排兵佈陣很有講究,前後兩軍、左右兩翼,都有其目的和作用,隨着戰爭局勢的變化,戰陣也隨之變化,在瞬息萬變的戰場,軍陣的前排站怎樣的士兵,是很有講究的。
冷兵器打仗,打的就是一個氣勢,所以一鼓作氣,一而再,再而竭,如果前排的士兵,貪生怕死,那就很容易影響後方士兵的氣勢。兩軍交戰,一旦前排的士兵棄甲曳兵而走,這種恐慌的情緒會迅速蔓延,這種行為,輕則導致戰役的失敗,重則導致全軍覆沒。
因此,能夠被領導命令站在前排的,證明了他比絕大多數人都勇敢,或者是武藝高強。在軍中,大家崇拜的就是勇敢、身手好的男子漢,所以大家都希望站在前排,以證明自己的優秀。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古代打仗,明知前排容易死,還士兵搶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