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災害之下,逆行而上--一名青年教師的無悔選擇

由 仁連榮 發佈於 經典

“馬上到教師節了,你最想要什麼禮物?”“無災無難就是最好的禮物。”青年教師陳冠如此回答。

今年37歲的陳冠是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副教授。2005年,陳冠考入蘭州大學,以環境遙感與地質災害為研究方向,先後完成了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學習,從此與地質災害“結緣”。

甘肅省是我國滑坡、泥石流災害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也是地質災害研究者開展科研工作的天然實驗室。在過去的10多年工作中,陳冠參與過10餘起重大地質災害搶險救災與應急處置工作,如2012年甘肅岷縣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2013年甘肅岷縣漳縣6.6級地震、2018年甘肅舟曲江頂崖滑坡、2020年隴南特大暴洪泥石流。這些災害現場都記錄了他逆行而上的身影。

2018年7月,陳冠(右二)和導師孟興民(右一)在甘肅舟曲江頂崖滑坡現場進行地表變形應急監測。受訪者供圖

在被問到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工作時,陳冠提到了2018年在甘肅省舟曲縣南峪鄉江頂崖發生的大型山體滑坡崩塌地質災害。“當時滑坡體總量達到500萬立方米,滑坡還造成河道堵塞、水位上漲、交通受阻、民房被淹,情況十分危急。”

得知險情訊息後,陳冠作為監測調查組負責人,在他的導師、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院長孟興民教授帶領下,和隊員們第一時間趕往現場。滑坡災害體上碎石遍地,且存在二次滑動風險。在傾盆大雨的拍打下,陳冠和隊員們帶着觀測儀器和設備在濕滑陡峭的山路上行進。抵達觀測點後,他們利用三維激光地形掃描儀對山體的變形滑動情況開展了觀測。

經過30多天的連續觀測,他們採集了大量科學數據,最終摸清了滑坡的地質結構、成因和發展趨勢,並提出了治理措施,不僅為搶險救災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第一手資料,而且有效保障了救災人員的安全,同時實現了次生災害零傷亡。

2020年8月,陳冠和團隊隊員在甘肅隴南康縣進行滑坡災害鏈調查。受訪者供圖

“面對滑坡、泥石流災害,你會害怕嗎?”“不怕,這是我的工作,也是必須做到的。”陳冠平靜地説。

目前,陳冠所在團隊已在甘肅南部地質災害鏈早期識別、監測預警和生態修復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提出了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區域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風險早期判識和綜合工程治理的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思路。他們自主開發的“白龍江流域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台”和“甘肅南部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台”,已在甘肅南部汛期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中成功應用。

2019年7月,陳冠在甘肅舟曲牙豁口滑坡現場進行應急調查。受訪者供圖

除了從事地質災害科學研究工作,陳冠還致力於將自己所學、所見、所思手把手地教授給自己的學生,讓他們也能夠朝勇挑重擔的“大地醫生”目標奮鬥,將“大事難事見擔當,危難時刻顯本色”的師承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記者張文靜、王植櫻

【來源:新華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