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pō)刀,是一種將單刀、大刀相糅合而成的兵器,《辭源》中解作“窄長有短把的刀” ,《漢語大詞典》解作“雙手使用,刀身窄長、刀柄較短的刀”。形制上和大刀相近,但相比大刀,朴刀的刀刃,也就是刀身部分佔的比例比較大,這也就是朴刀和大刀最為明顯的差異。其用法相當於大刀,技巧在於“劈砍” ”刺搠“,需要兩手握着刀柄使用,利用刀刃和刀本身的重量來增強傷害,如果使用者力量大,便可使出不俗的威力,故此民間俗稱作“雙手帶”。
▲朴刀形制一般全長約60-150cm,刀刃長度在45-70cm之間,以長度為準,朴刀並不算長兵器,而是屬於短兵器一類。
作為一種冷兵器,朴刀在中國古代戰刀中名氣確實不大,遠不及現在可稱為世界名器的唐橫刀、漢環首刀等,但在《水滸傳》中,朴刀出場次數頻繁,一百零八個好漢可以少幾次登場,朴刀可是一回不落。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林沖,馬上使一杆丈八蛇矛,下了馬步戰就是用一柄朴刀。此書中的武力天花板,號稱棍棒天下無雙的盧俊義,在出行的時候也是帶朴刀防身的,可見朴刀對於水滸好漢來説可謂是標配武器,殺人放火、出行剪徑全靠它了。
▲《水滸傳》中朴刀算是大眾化的”新手武器“,武藝不甚精通的宋江就是用朴刀的。
元末亂世時,施耐庵曾隨張士誠一同起義抗元,經歷過軍營生活的他對當時的兵器和兵器技法應當是有所瞭解的。所以《水滸傳》並沒有其他小説中略顯浮誇的”武學“描述,其中有關打鬥的描寫雖然沒寫得天花亂墜,卻非常貼近現實,不僅擁有着極高的文學價值,而且其中關於武器用法的描述對於研究當時的冷兵技擊也有着很重要的參考意義。
▲除了會寫文章,著有《水滸傳》外,施耐庵還會醫病、卜易、命相、風水、打拳等等,是個才華橫溢的文武全才。
《水滸傳》六十一回中寫道”盧俊義取出朴刀,裝在杆棒上,三個丫兒扣牢了,趕着車子,奔梁山泊路上來“。這一段話明顯表示了朴刀是組裝型的,可以接上杆棒作刀柄,這就和《宋會要輯稿》記載的“着褲刀”相似,文中載:”宋仁宗天聖八年三月詔:’川峽路今後不得造着褲刀,違者依例斷遣。‘五月,利川路轉雲使陳貫言:‘着褲刀於短槍幹、拄杖頭,安者謂之‘撥刀’;安短木柄者,謂之‘畲刀’。並皆可着褲。‘畲刀’是民間日用之器,川峽山險,全用此刀開山種田,謂之刀耕火種。今若一例禁斷,有妨農務,兼恐禁止不得,民者犯眾。請自今着褲刀為兵器者禁斷;為農器者放行。’乃可其請。“
▲因於民間流行,朴刀故成為小説、戲曲裏的常客,《董解元西廂記》中開篇就唱道:“好弱高低且按捺。話兒不提朴刀杆棒,長槍大馬。”
從上文可以看出,這個可以説是朴刀原型的”着褲刀”,便是宋朝禁令下的產物。宋太祖時就有規定京城士庶人家不得私藏兵器,而後更是嚴格禁止民間私藏兵器,不允許普通百姓保留長兵器。所以,為了不違背禁令,民間眾人就將大刀分離,安短柄者為“畲刀”,用來“開山種田,刀耕火種”,而安長柄者即為“撥刀”,也就是朴刀。
▲朴刀初為農具,後雖躲過禁兵令,流行於民間,但還為成為軍中制式,故無法在《武經總要》中有一席之地。
《宋史·兵志》載”宋仁宗時因嶺南為盜者多持博刀,故降詔:“廣南民家毋得置博刀,犯者並鍛人並以私有禁兵律論。”其中的“博刀”依讀音和描述看來,就是朴刀。從此禁令中,可以看出,朴刀最初不在嚴禁之列,後因嶺南民間盜匪以之為武器,才被嚴禁。畢竟朴刀兵農並用,想要完全嚴禁是不可能的,故此老百姓都將便宜,易得的朴刀作為經常攜帶使用的兵器,朴刀也就隨之成為了宋代唯一的合法民間武器。所以説在《水滸傳》之中,朴刀作為“新手武器”而大眾化是有道理,有證據的。
▲不裝杆棒,朴刀即為輕便的雙手刀;裝上杆棒,朴刀就是勢大力沉,利於劈砍的大刀。
清朝之前,朴刀雖説是兵農共用,但大多還是為遊俠或者土匪所用,直到清朝末年,朴刀才被納入軍隊,正式成為清軍的制式武器。而後天平天國起義,朴刀搖身一變,成了絕對性的主角,太平天國的士兵的都是使用朴刀的,所以此時的朴刀還有一個別名,叫做“太平刀”。
朴刀雖然在最後擠進了軍制武器一類,但其由於“出身”不好,難登大雅之堂,一直被遺忘在角落裏,也只有在《水滸傳》中才能一展身手,大顯神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