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中國黃河下游連年遭災。大水沖垮了大運河,漕運不得不改道海上,依靠漕運為生的人面臨着嚴重的生存困境。再加上戰爭,黃河下游的百姓生存異常艱難。以山東、直隸為主的關內人,不得不闖入東北,這便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遷移——闖關東。那麼,他們為什麼要遷移到嚴寒之地,而不是富裕的南方?
自古以來,南方的經濟,就比北方發展的好。經濟起來了,人口數量自然不會少,土地早已飽和。假如山東人去了南方,同樣沒有土地可以耕種,也就意味着生存問題依然沒有解決。而東北地區就不一樣,這裏不僅土地遼闊,人口也很稀少。
其原因是清政府曾做了一個決定,將東北“封鎖”起來了。康熙七年,為維護東北固有的風俗習慣,保護八旗生計,清政府便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對關東實行禁封政策。一百多年來,關內與關外的移民以及文化交流被迫停止。清政府實行的禁封政策,導致土地遼闊的關東地區人口稀少,經濟也比不上南方。
再加上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邊境地區的控制日益減弱,沙俄不斷侵蝕黑龍江邊境。即使山東的百姓生存艱難,清政府卻依舊禁關。為了活下去,他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的百姓冒着被懲罰的危險,闖入關東地區。直到1860年,清政府才在關東局部馳禁放荒,於1897年全部開禁。同時,清政府鼓勵移民到關東地區,以振興關外的經濟。到1910年時,關東總人口增加到1800萬人。
山東人的這條遷徙之路,異常艱難。那時候交通不發達,又都是常年遭受清政府壓迫和剝削的普通老百姓,根本沒有閒錢僱馬車或者乘船,只能依靠兩條腿。年輕力壯的人還好,對於老弱婦孺來説,長途跋涉太辛苦了。一路上,還要躲避土匪的襲擊。
突破重重困難到達關東後,不但要適應這裏寒冷的天氣,還要想辦法生存下去。雖然這裏的氣候條件不好,但土地肥沃,適合耕種。勤勞的山東人民,將關內先進的技術和文化帶到這裏,他們開墾荒地,為東北帶來了勞動力。在移民和東北人的共同努力下,東北地區由“北大荒”變成了如今的“北大倉”。可以説,東北地區能有現在的模樣,與闖關東這次歷經數十年的人口大遷徙,密不可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