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文山説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這個18人刺殺小組改變了日本的歷史,最後一位刺客活了78歲
井伊直弼曾是日本時期的一位權臣,也是當時特別難得的政治家,有件事有擔當,但是最後卻死於非命,之後的日本歷史徹底被改寫,而促成這一切的是一個18人刺殺小組。
1858年日本簽訂《安政五國條約》,此舉直接導致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機,人們把怨氣撒到井伊直弼的身上。數十名水户、薩摩的脱藩武士—現在該叫他們浪人了——聚集在一塊兒商量,大家都認定要救日本,就先得除去奸賊井伊直弼。於是他們經過嚴密策劃,最終確定由十八個人組成行動小組,改名換姓潛入江户,等待機會。小組的總指揮是水户出身的關鐵之助,還有一名薩摩來的有村次左衞門,剩下十六名全是水户浪人。
小組在進入江户城以後,開始詳細調查並伊直弼的日常行動路線尋找動手的良機。這一天正趕上天降大雪,路上行人很少,關鐵之助覺得機會到了,於是分派好了每個人的工作,就在櫻田門外埋伏起來,靜靜地等待魚兒上鈎。
果不其然,遠遠地就望見一列隊伍緩緩而來,從駕籠上明顯的“井欄”家紋,是個人就能看出定是井伊大老一行。於是按照計劃,小組成員森五六郎率先突然從前方竄出,去吸引彥根藩護衞們的注意。護衞前去驅趕、責問,森五六郎突然拔刀,搶先把護衞之一的日下部三郎右衞門砍翻在地。
關鐵之助躲在樹後,手端火槍,早就瞄好了駕籠,這個時候突然開火,子彈射穿木板,射中了井伊直弼的腰部。這是關鍵的一槍,要不是這一槍,身高塊兒大,精通劍術、弓術、炮術(火槍射擊技術)、柔術(柔道的前身)的井伊大老肯定第一時間跳出駕籠來,即便不能拔刀惡一場,只要緊跑幾步,前面就是櫻田門,有幕府的衞兵把守,只要逃進門裏,那關鐵之助就算插上翅膀,也都追不上了。可就這麼先發制的一火槍,井伊直弼腰部負傷,疼的縮成一團,就此躲在駕籠裏再不敢出來。
槍聲就是攻擊指令,刺殺小組十八人,其中一個在前面攔路,還有一個岡部三十郎按計劃不參與格鬥,關鐵之助要觀察形勢,隨時指揮,剩下十五名全都吃喝一聲,手舉鋼刀直衝了上去。護衞們紛紛拔刀來擋,可是他們為了在大雪天保護刀具,刀鞘上全都裹着布套呢,倉促間竟然拔不出刀來,被迫舉着刀鞘和敵人搏鬥,寒光閃過,帶血的手指紛落地。
以薩摩藩浪人有村次左衞門為首的數名刺客衝破防線,來到駕籠跟前,幾乎同時挺刀,朝駕籠中刺去。隨即次左衞門一把拽開拉門,只見駕籠裏坐着一個衣着高貴的胖子,滿身是血,雙手語着腰部正縮成一團——這肯定就是奸賊井伊直弱了!次左衞門老實不客氣,左手掀住直弼的頭髮,一把就把他扯了出來,面朝下狠狠按在雪地裏。護衞們聚過來想要保護主公,卻全被刺客們揮刀攔住,有村趁機手起刀落,血光噴射中割下了井伊直弼的腦袋。
按照預定計劃,不僅僅殺死井伊直弼就算完事兒,最好還得割下奸賊的首級,找個江户市民常來常往的地方,掛起來示眾,同時還得貼上告示條,通報天下百姓,究竟我們為什麼要實行“天誅”,井伊直弼身犯何罪,這樣才算圓滿成功。於是有村次左衞門抱着才剛割下來的腦袋,撒腿就跑。
彥根藩的護衞裏有一個年輕人,名叫小河原秀之丞,一開始刀沒出鞘,反而被敵人切斷了幾根手指,疼得栽倒在雪地裏暈了過去。正當這個緊要關頭,他突然清醒過來,抬頭看見刺客抱着主公的腦袋正跑過自己身邊,急怒攻心,一個魚躍跳起來,狠狠一刀就砍在有村次左衞門的後脖子上。次左衞門一個趣想,秀之丞還想再補一刀,卻被水户浪人廣岡小之次郎揮刀砍翻。
有村次左衞門身負重傷,抱着井伊直弼的腦袋,跌跌撞撞地連跑了好幾條街,終於支撐不住了。耳聽得身後的喊殺聲越來越近,估計不僅僅保護駕籠的彥根藩護衞,連把守將軍城堡的衞兵們也都追了上來。他知道自己終究難逃一死,乾脆就地坐下,把奸賊的首級放在身前,然後面含滿足的微笑,拔出短刀來刺入小腹,自殺成仁了。電影《櫻田門之變》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血腥場面,臨死前的井伊直弼低聲悲呼“日本怎麼辦啊”。
這場刺殺行動,歷史上稱為“櫻田門外之變”,鐵腕大老井伊直弼就這麼掉了腦袋,江户幕府遭到了致命的打擊彥根藩的護衞,五人戰死,三人重傷不治,剩下的都因為保護大老不力受到嚴厲處罰,除一人身負重傷被關禁閉外,所有受輕傷的、未受傷的,加上轎伕,全都下了大獄,兩年後被判斬首。
井伊直弼死後,尊王攘夷運動更加激進,日本進入了一個暴力和恐怖時期。直到8年後幕府被推翻,日本進入明治維新時代,對外開放,對內改革,才逐漸走上了富國強兵的近代化道路。
刺客小組十八人,戰死一人,像有村次左衞門那樣逃跑時自殺的有五人,三人自首後傷病而死,五人自首後被斬首,關鐵之助、岡部三十郎是逃跑後被逮捕處死的,剩下兩個增子金八和海後磋硯之介倒是命大,一逃就不見了蹤影,一個死於1881年,一個竟然活到1903年,享年78歲!
資料來源:《毀滅與新生:寫給中國人看的明治維新史》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