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觀察
由於疫情的持續衝擊,很多歐美高校都採用延遲開學或線上教學的方式。此外,一些高校在疫情期間出現嚴重資金缺口,有一些百年高校甚至已經倒閉關門。
建校歷史長達174年的麥克默裏學院因為財務危機,宣佈將在春季學期結束後永久關閉;超過百年曆史的俄亥俄州富蘭克林大學將關閉厄巴納分校……有留學服務平台數據統計,截至目前,全美共有33所大學宣佈永久關閉,這一數量還在不斷增加。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雖説疫情是造成這些學校財務狀況惡化的直接原因,但美國高等教育的問題植根已深。有投資諮詢機構指出,在該機構所關注的美國高等教育機構中,三成高校在疫情前就已經出現赤字,其中一些機構的資金流動性甚至只能支撐90天。也就是説,不論是疫情或是其他因素帶來意外,只要學校“停擺”超過三個月,就可能被徹底壓垮。
這些歐美高校為何如此“脆弱”?
從表面上看,歐美院校的這種經濟“脆弱性”,受其收入結構影響很大。對於很多歐美地區院校來説,學費收入在學校整體收入中佔比較高,甚至能達到70%。而大多數歐美大學的主要收入還是來自國際學生。以2020~2021學年為準,在英國,英國本土及歐盟學生學費平均約9000英鎊,而國際學生普遍都在2萬英鎊以上,國際學生的收費標準遠高於英國本土和歐盟國家學生。可以説很多歐美高校都是靠國際學生的學費養活。疫情暴發後,很多留學生無法繼續在海外學習,便給歐美高校造成了高達數百億元的經濟損失,這些高校自然難以為繼。
但歸根結底,歐美院校之所以會出現學費收入佔比高的情況,還是因為教育產業化。某種程度上,教育產業化正是歐美大學危機的根源。教育產業化是指在教育領域實行的被稱為“單純財政視角的教育改革”,即為彌補經費短缺,學校圍繞創收、經營、轉制、收費、產權等問題,以增長和效率為主要追求的改革。
學校利用市場手段擴大教育資源、利用市場機制“經營”教育,無可厚非。產業化也給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正面效益。比如説,教育培養能力擴大,效率得以提高,教育服務、教育消費概念逐步形成,教育市場和教育的選擇性出現。
但在部分歐美院校中,完全秉持“經濟主義路線”的“產業化”改革已然給社會和高等教育帶來了多方面的災難性危害。在產業化過程中,增長和效率變成了學校的主要追求,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教育公平和教育品質的關注。享受“優質教育”,越來越成為金錢和權力的較量。在這般理念指導下,學校也被束縛在經濟鏈條之中,對於經濟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也就無怪乎會在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下敗下陣來。
長遠來看,這一“疫”,會促使更多高校對其辦學理念和經營發展做出思考和調整,而且教育方式也將上演轉型:網絡授課、與國家利益更加相關的研究和基礎設施項目等或將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對於全球高等教育的發展來説不失為好事一樁。 (許曉芳)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