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南懷瑾:人類都犯了這個錯誤,中國父母更過分,記住聖賢2句告誡

由 藍樹芬 發佈於 經典

我認為現在不單是孩子教育的問題,家長更要重新受教育。我講話很直,請大家深刻的瞭解,不要只是望子成龍,不要只是望女成鳳。你們每個人心裏都覺得自己的孩子了不起,要好好培養。我不是講過嗎?做父母有個錯誤的觀念,把自己的缺憾,一生做不到的事,都寄望在下一代身上,這是一個罪過,不可以的。

我的經驗告訴你,對孩子們不要這樣溺愛。像我十九歲離開家,十年後抗戰勝利才短期回家,以後至今再沒有回去過啊!也沒有靠兄弟父母朋友的幫忙,都是自己站起來的。一個孩子要自立,只要希望他有一口飯吃,不要做壞事,出來做什麼事業是他的本事與命運。

我是十八九歲自己混出來的,我不是偉人,你看那些偉人們都是自己站起來的,沒有什麼教育,都是自學出來的。我再一次跟你們講,不要只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現在講愛的教育,中國古文有一句話,“恩裏生害”,父母對兒女的愛是恩情,可是“恩裏生害”,愛孩子愛得太多了,反過來是害他不能自立了,站不起來了。

現在沒有時間,簡單明瞭四個字,“語重心長”。你們不是要讀古書嗎?教孩子們讀經,你們自己先要會。我以前講話,只要説我這一番話是“語重心長”四個字就完了,不要説那麼多。話講得很重,很難聽,我的心都是對你們好,希望你們要反思。並不是叫你們不要愛孩子,哪一個人不愛自己的兒女啊?我也子孫一大堆啊!我讓他們自己站起來。

我也是獨生子,原來家裏環境很不錯,但是我十二歲起就曉得什麼是困難。當時家裏被海賊搶光,從此以後沒有錢讀書,我就立定志願,不靠家裏出錢。當時在戰亂中,可我還是要讀書,還要起來救這個國家。我的父母沒有像諸位作父母的那麼關愛子女,難道是他們不關心我嗎?他們當然很關心我,但是教育方法不一樣,由我自由發展。我十九歲出來做事帶兵打仗,因為太年輕了,就留個鬍子冒充四十幾歲。後來我的家鄉也被日本人佔領,音訊隔絕,家裏人生死如何都不知道,有國破家亡之痛,我就靠自己站起來。這些人生的經歷,統統與教育密切相關。

我認為古今中外的教育,大部分都犯一個錯誤,父母往往把自己一生做不到的願望,下意識的寄託在孩子身上,可是卻忘記了自己子女的性向與本質。做父母的應當思考,如何正確的培養與輔導孩子,讓他們成人立業。如果只是一味的要求讀書、考試、上進,希望出人頭地,是極大的錯誤觀念。這樣愛孩子,其實只會害了他們。

我簡單明瞭告訴大家,《大學》上説“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父母對兒女有偏愛,所以只看到他的優點,而不曉得他的缺點。我們做父母的,要注意這兩句古聖先賢的告誡。但是古人有另一面的説法,叫做“知子莫若父”,指出很重要的教育重點,是父母須要懂得自己子女的稟賦性向,因為老師和別人不見得真正全盤瞭解每一個學生。現在父母對孩子們的教育,只是過份寵愛關心,反而對子女的稟賦性向都沒有深切關注。

我個人的經驗,看了古今中外,全人類幾乎都一樣,都會犯這個錯誤,不過外國人好一點,中國現在這一代太過分了。“知子莫若父”,實際上,對兒女的稟賦性向,做父母的不一定看得清楚,因為有偏見,有偏愛。

剛才講過,我是獨生子,沒有兄弟姊妹,一輩子靠自己站起來。我也有兒女啊,我的兒子討了媳婦,姓什麼,叫什麼名字,我都沒有印象。孫子來看我,我説:“你是誰啊?”“爺爺,我是你的孫子。”我的學生看了都笑我。而今孫子也有孩子,已經四代了,我一概不管。為什麼不管?天下兒女都是我們的兒女,為什麼我家裏的孩子一定要好?那別人家裏怎麼過啊?所以我對天下人的子女,都是平等看待。我只吩咐孩子們,不要一定想升官發財,一定想做什麼大事業,一定想讀什麼名大學,只要好好學個謀生技術,可以生活餬口,一輩子規規矩矩做事,老老實實做人就好了。發財做官,都是過眼雲煙的事。我對孩子的教育是這樣,一切要他們自立發展,這就是古人所説“人貴自立”的道理。

所以對孩子們不是叫你們不關心,而是不要愛得過份,放一步,讓他自由發展,但是現代人都關心得過頭了。教育的目的,不是教他知識,是把孩子天生遺傳不好的個性轉化,所以真正的教育不是隻靠學校,而是家庭教育,父母最重要的是不可偏愛。孩子們有許多的個性,遺傳自父母的優點很少,缺點特別多,大家仔細研究一下,拿孩子做鏡子反照一下自己。有些孩子脾氣特別大,有些孩子很憂鬱,都是爸爸媽媽內在的遺傳,孩子各種各樣的心態跟父母都有關係。

父母的行為,會影響到孩子。西方教育方法講愛,但教孩子不能完全單純靠愛心哦!我們的古書裏有一句話要記得,四個字,“恩裏生害”,父母的恩情就是愛,過分的恩情、過分的愛孩子,反而會害了孩子。該嚴厲的時候嚴厲,不嚴厲的時候用愛,這是講齊家的道理。有誠意、有正心。我想告訴諸位,不管是做家長還是做老師的,都不要過度偏向於愛的教育,也不要偏向嚴厲,而是要先檢點自己,反省自己。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我們愛人家,結果人家反而罵你怨你,所謂愛人就是愛護人家,對人家好;如果人家反感,你就要反省自己,可能是仁的行為你沒有做對,總有一個原因。這是講普通做人,長官帶部下,領袖帶下屬,父母對兒女,結果有不好的反應時,仔細研究下來,可能是自己出了問題,也許是愛的方法不對。仁是要有方法的,我們看到醫生的招牌“仁心仁術”,術就是方法。佛家講慈悲,慈悲要配合方便,我們經常聽到佛家兩句話,“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要有方法,你不懂得方法,那個仁是沒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