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時期留給後世的形象都是割地賠款,但教育事業是絲毫都不落下,中國最出名的兩所名校,清華和北大都是在清朝初建而成,只不過不同的是,清華是在庚子賠款上建立而成,北大是中國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最早以“大學”的名義而建立的學校。
雖然北大是我國最高學府,但如今的學子,更多是看重就業機會,因此就算是名校也會有冷門的專業,“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古生物專業”是北京大學最冷門的專業,人們開始關注這個專業,是因為2014年北大畢業生薛逸凡的一張畢業合影照。
這張畢業證只有她一個人,並且還附有一段文字:如果排除該專業第一任從生科方向轉換古生物方向的學生,排除第二、三任中途轉入元培的學生,排除第五任馬來西亞籍古生物專業學生,作為該專業的第四任,我可能是唯一一個始終由元培培養出來的本專業學生。
古生物專業是一個冷門學科,雖然屬於歷史學科,但又不純粹是考古,而是古生物和地質研究,在國內這方面的工作很少,並不廣泛,即便有,最少也是讀到碩士、博士學位,這就難倒了很多人,自從2008年北大重新恢復古生物專業,幾乎每一年都只有一個人,有時候一個人都沒有。
雖然古生物學“人丁單薄”但中科院、海洋所都在呼籲保留這個專業,雖然規模不大,但這些人才對於他們來説是就像是寶石一樣珍貴,薛逸凡選擇這個專業,也是因為強烈的興趣。
在高二時期,薛逸凡就立志讀古生物,不過進入班級那天,她差點“哭”了,全班就她一個人,根本別想開小差,授課老師時時刻刻都會點名回答問題,大一是無法轉專業的,到大二可以調整。
讀大二時,薛逸凡還是很樂觀,她就想:既然是自己喜歡的,心甘情願的選擇就該心甘情願地去承擔,她就沒有轉專業,繼續堅持,其實全系只有她一個人,活動起來也是相當麻煩的,比如調課方面,會跟一些地質學同學起衝突。
去借一些相關器材,根本就不讓借出去,但地質學同學由於各種需要,器材都是長時間帶在身上,這些她雖然能夠理解,但還是感覺有點委屈,但這個專業也有好處,一個人的專業,老師也非常重視,都是一對一指導。
而且一個人的專業也有很多深造的機會,2012年,薛逸凡就申請參加了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舉辦的古脊椎動物學年會,學校還撥了贊助,薛逸凡在2014年畢業之後,就被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生物學錄取,同時獲得了助學金。
雖然古生物學可能會很單調,但是以後工作的成就都不是能用金錢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