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丨網絡時代,如何尊師重教
日前,有家長通過社交媒體向深圳市光明區相關部門反映稱,該區公明中學初二年級家長委員會發動所有班級的學生家長集資為教師節購買禮品。對此,教育部門回應稱,經調查,公明中學初二年級家委會發動所有班級學生家長為教師購買禮品屬實,但此為家委會自主行為,學校教師均未參與,目前已通知學校要求家委會將集資款退還家長。
每年教師節前的此類新聞,總能引發社會關注。尊師重教歷來是中國傳統,也是一個追求進步發展社會的應有風尚。那麼,如何尊師重教卻也可折射社會風氣。是不是孔子尚求束脩之禮,到了物質高度發達的今天,藉着教師節這一天,送老師高級化妝品、出國遊甚至一輛小汽車也似乎未嘗不可了呢?從這個角度看待師生關係,無疑“物化”了這種社會關係,將尊重的精神關係和情感關係通過禮物變成了物質輸送關係。
當然,反過來,也或有家長認為,在知識獲取日益扁平化的今天,學校老師的作用無足輕重,不再重要。如果有財力,孩子在義務教育之外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包括但不侷限於私人延請老師上門輔導、網上教學,有家長甚至自己教授知識。從網傳著名的“海淀家長”投訴“雙減政策”,要求減少在校託管時間就可見一斑。實際上,這種“輕視”與上述“尊重”所根據的是同樣的認知基礎,即都是將自身的財富狀況作為與老師形成何種關係的基礎。
這其實反映了在新的教育手段帶來的社會關係全面轉型的年代,師生關係也面臨重新認識與界定。
在傳統社會中,教師往往是師生關係的中心。“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傅”,自上而下的知識傳承突出的是教師的作用,強調的是教師的權威。這樣的師生關係強調傳承有序,把學生視作消極被動接受的客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居於次要位置。在這樣的教書與學習的主動和被動關係裏,內含着權力與義務的關係,體現的是一種權力關係。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家長以物表意,就不只是尊師重教,也有對權力關係的認可。
在互聯網時代,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正處在重構之中。知識、信息從網而來,“網絡原住民”的接受結構使得學生更加理所當然地先於老師獲取“網來”的知識和信息,這就模糊了基於知識和信息而取得的教與被教的界限,教師作為知識權威的傳統角色受到了極大挑戰,也直接導致師生關係中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去中心化,從而形成網絡平面化的師生關係。從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角度看,不得不説,這樣的師生關係對於教育來説是更合理的,它調動了學生在教育中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對於引導學生自我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但即使如此,在當下時代,尊師重教不僅仍然是民眾的共識,亦仍然是社會常識。教育者付出心血,不僅使學生知識體系完整,也使學生的人格、精神更加完整。不過,網絡時代的尊師重教應隨師生關係的重構而與時俱進。在現時師生關係中,尊重是一種平等關係,而非權力關係;所尊重的是老師的工作付出,而非地位差異;所尊重的是老師在德行上的楷模示範,而非曲意奉承。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家委會張羅教師節的送禮,仍要以物去展現當下的師生關係,由此觸動社會神經,受到廣泛非議就是一種必然。或許,老師在師德規範的約束下“不收”,家長認清尊師重教的真正含義“不送”,才能讓師生關係迴歸平等之簡單,也才能使教育生態變得更好。
(摘自《光明網》)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