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的起點在哪兒 鄭和下西洋的背景是什麼
鄭和下西洋的起點在哪兒,鄭和下西洋的背景是什麼?一四零五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令鄭和率領兩百多艘由兩萬多人組成的海船訪問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周邊的國家。每一次,鄭和都從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明宣德八年,鄭和總共航海七次。在最後一次,鄭和在船上生病過世。民間故事集將他的航海經歷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航海模擬圖
這七次的航海,鄭和到過三十多個國家,有蘇門答臘島、爪哇、古裏、天方等。最遠到過非洲東海岸,紅海、麥加,而且也很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到達爪哇的時候,爪哇正在打內戰。東王戰敗,地盤被西王佔領。鄭和帶領的船隊來到集市上做生意,被誤認為是派來援救東王的,於是大概有一百多號人被西王所殺。鄭和部下的其他軍官都認為將士們的血不可白流,欲向西王宣戰。爪哇事件之後,西王非常害怕,派使者前去謝罪,欲用黃金賠罪。總體來説,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損失了那麼多人,按照常理一定要開戰才對。但是鄭和知道這是一次誤殺,化干戈為玉帛,用和平的態度處理這件事。明朝也決定放棄西王對他們的賠償,西王知道這件事後非常感恩,從此兩國之間和睦友好。
對於鄭和下西洋的故事,有人説鄭和下西洋無非是宣揚國威,但也有人説,鄭和下西洋主要目的之一是尋找建文帝朱允炆。不管真正的目的是什麼,鄭和下西洋帶來的文化與經濟交流的影響非常深遠。
鄭和下西洋的背景
我國內部也曾湧現一大批航海事業的專家們,他們為我國的航海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很多人的心裏,提到航海事業,腦海中浮現的全部是西方國家的探險,比如哥倫布、麥哲倫等人。但實際上東方國家的航海事業的起點遠遠早於西方諸國,比如中國的鄭和便是一個典型的案例,鄭和下西洋的事蹟在我國內部也廣為流傳,那麼鄭和下西洋的背景究竟是怎樣的呢?
鄭和
首先,必須明確鄭和下西洋的大時代背景。鄭和下西洋這件事情是發生在我國明代初期的一次航海探險活動,那時候的皇帝是永樂帝朱棣,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此人心懷大抱負,一心想將國家治理的更為強大。當永樂帝上任後,就曾經設想過與世界範圍內的諸國奠定良好的合作關係,於是便派出了知曉航海技術的鄭和鄭三保從海域出發,從海路去拜訪諸國。
其次,鄭和下西洋的世界格局。當時整個世界的發展是明顯東方領先於西方國家的,與現在的情況恰恰相反,明朝處於初期,政治相對清明,在東方諸國中又有着極為重要核心的地位,可以説在放眼整個世界,中國正處於舞台的中央。從經濟貿易角度、從鞏固地位角度來説,於諸國的互動是極為重要的。在這種互通過程中,可以加強本國與其他各國之間的精神交流,彰顯中國的地位、體現中國的悠久文化。
於是在這種大背景下,鄭和下西洋已經成為必須完成的事業,通過鄭和下西洋,也使得中國在航海領域有了新的發展和建樹。
鄭和下西洋起點
歷史上,鄭和下西洋並不是一場連續的活動,也不是一次性的活動,在整個航海探險的歷程中,鄭和曾經七度帶領着部署,登上了船隻下西洋。雖然鄭和下西洋的次數有七次之多,但在這七次之中,鄭和下西洋的起點並沒有隨着行程的不同而頻頻更改,反而有些是同一地理位置出發的,那麼為何鄭和下西洋的起點會如此的相似呢?鄭和下西洋的起點究竟是在我國的哪個具體地方呢?這個地方在歷史上又佔據着何種重要的地理位置呢?下面按照鄭和下西洋的次數,將鄭和下西洋起點做如下説明。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七次的下西洋的行程中,每次鄭和率隊出發的地點大部分幾乎是同一個,那便是明朝時期的太倉劉家港,也是我國現在的江蘇省劉家港,第一次的行程並沒有持續很久,在到占城後便返回明朝劉家港內,而後又再度從劉家港出發,不斷的遠行,最遠的行程曾經到達古裏國等地。
那眾人可能就會有這樣的一種疑惑,為什麼鄭和下西洋,單單對太倉劉家港親睞有加呢?選擇此地作為起點究竟是為何呢?其實太倉劉家港在整個明代的發展歷史之中,是佔據着極為重要的地理位置的,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體現。
其一、太倉港是中國歷史之上聞名的港口,在這裏可以容納眾多的船隻,方便航海活動的開展;
其二、太倉港是一個繁華的港口,有諸多的人才,這些人才都是熟悉水性、有很好的駕駛經驗的,選擇此處出發便於徵集相關的人才;
其三、太倉港是一個富庶的港口,這裏經濟貿易程度發達,適合外交貨物的運輸。
鄭和下西洋的路線
鄭和,作為我國第一位開拓航海領域之人,為我國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眾所周知,鄭和下西洋並不是一次終結的,而是在探索中尋找經驗,總體來説,鄭和在其一生中曾經七度展開航海領域的探索,那麼在這麼多次探險中,鄭和下西洋的路線都是怎麼樣的呢?鄭和下西洋的路線中都有路經過哪些國家?在下西洋的過程中鄭和都有給明朝帶來哪些歷史性的轉變?
鄭和下西洋
按照鄭和下西洋的次數來劃分,鄭和下西洋的路線具體如下:
第一次、第二次鄭和下西洋,路線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從江蘇太倉的劉家港出發。第一次出發是沿着南方一路往下,在福建省逗留過一段時間後,穿越台灣和南海,最終到達了占城。在第一次的下西洋過程中,鄭和率隊還是處於一個探索階段,而且第一次行程中出現發生了一些戰爭,經過鄭和的處理後與八歇國締結了良好的關係。第二鄭和出發路線同第一次,路經了占城之後到達古裏。
第三次鄭和下西洋,同樣從太倉劉家港出發,這次的航線比第一、二次都要長遠一些,並且拜訪的國家也相對較多。在這次拜訪中鄭和同樣歷經了戰爭,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有心刁難,在一場苦戰之後,活捉了苦奈兒帶回了明朝,在永樂帝的恩赦之下,遣送苦奈兒回國,展示了大明國的風采。
第四次到第七次鄭和下西洋,每次的路程相對於前三次。航線要拉的更遠一些,開始了東非、西亞地區的航海旅程,可以説又開闢了一個新的行程。
鄭和下西洋的特點
鄭和下西洋為何在歷史上佔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場航海遠行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説,意味着什麼呢?鄭和下西洋的特點又有哪些呢?這些特點裏又有哪些是優勢,哪些是劣勢呢?以何種依據用來區分鄭和下西洋特點中的優劣勢呢?接下來圍繞着鄭和下西洋的特點作出如下的分析。
鄭和下西洋
其一、鄭和下西洋是一場時間比較早的活動。在鄭和下西洋之前,幾乎沒有任何國家從事過如此大規模的航海外交活動,這在當時是極具有歷史意義的,可以説拓展了一個新型的領域,包括後期西方的很多航海運動都有參照鄭和下西洋的整個過程,這個活動顯示了當時中國在國際中的領先地位。
其二、鄭和下西洋是一場持續時間較長的活動。在整個過程中,鄭和從第一次下西洋到最後一次的下西洋,中間共經歷了25年,從公元1405年到1430年,鄭和率領船隊共進行了七次下西洋的活動,這個持續時長在當時可以説是史無前例的,開創了歷史之先河。
其三、鄭和下西洋的次數相當多,它雖然有二十五年,但卻是分割成為了七次旅程,每一次都是回到明朝後稍事休整又再度重新出發,這在古今中外的航海歷史中可稱為翹楚。
其四、鄭和下西洋拜訪的國家數量可謂極多。在鄭和的整個下西洋的行程中,總共拜訪的國家數量高達了三十多個,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地段,為何沒有走的更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他出發後又再度回到原地,行程的距離沒有拉的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