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入高中必修課,是時候重申“勞動”的價值了

納入高中必修課,是時候重申“勞動”的價值了

我四歲的女兒,最近迷上垃圾分類,她信誓旦旦地説以後要做一名保潔員,這是繼廚師、服務員、理髮師、外賣員、冰淇淋售賣員之後,她的又一個職業理想。我突然意識到,在人最初的理念當中,那些依靠勞動來給他人提供服務,給他人帶去“禮物”的工作,就是一種理想職業。 古往今來,“勞動”始終是人與世界交互的第一支點。

近日,教育部公佈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方案明確勞動為必修課程,共6學分,其中志願服務為2分。學生在課外實踐進行,3年內不少於40小時。

納入高中必修課,是時候重申“勞動”的價值了

教育部官網截圖

“勞動納入高中必修課”,新標準甫一公佈,便引發了熱議,還一度衝上熱搜。大多數網友很支持:“勞動最光榮”“學習勞動和生活技能,參與社會實踐,對中學生很有價值”;當然,也有一些網友表達了擔憂:“高中課業這麼緊張,有時間勞動嗎”“勞動課不會又被主課老師佔領吧”“別又搞成了形式主義”。

網友們的支持與擔憂,不無道理。在絕大多數地方,高中三年就是一場面向唯一目標的衝刺,“唯分數論”貫穿始終。任何有助於直接提分的,便不遺餘力;而任何有可能分散學習精力的,就想方設法壓縮。所以,一些學校雖然開設了勞動、實踐課程,但經常是紙上談兵;或是家長代勞,或是找關係蓋章了事。 一些中學生,不僅缺乏勞動概念,甚至鄙視勞動。

而實際上,知識的獲得並不是單向度的,理解和記憶總是要配合體驗與實踐,才能更加深刻。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在勞力上勞心,是一切發明之母。事事在勞力上勞心,變可得事物之真理。”通過勞動,那些書本上的數字便更加可感,那些物理化學現象便生出趣味;那些文字將會呈現更豐富的內涵。所以 勞動,既是一種親身實踐,更是一種學習方法。

隨着社會的發展,勞動的概念也得以極大擴展,不僅僅是植樹、掃地、洗衣、做飯,而是與社會分工緊密嵌合,是有着豐富形式的職業體驗。上海市在中小學開設勞動必修課已有30多年曆史,近年來通過與職業學校合作,讓學生真正體驗汽修、組裝、園藝師、古籍修復師等上百種職業,也有學校通過“跟着爸媽去上班”等活動,讓孩子們認識到職業的多樣性和真實狀態。多種形式的勞動,對於未來學生踏入社會,是必不可少的職業啓蒙。

因此,將勞動納入高中必修課,不僅是對當下“唯分數論”的一種平衡,更是面向未來、培養多元人才的必須。在新公佈的課程方案中,學生“培養目標”的部分,也強調了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勤於動手、善於反思,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備社會適應能力、具有一定的生涯規劃能力——這些素養的達成,也都需要勞動的助力。

而這也要求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各個學校都要轉變教育理念,重視勞動課,真正把勞動課作為一項系統的課程去統籌,制定合乎實際、合乎需求、合乎時代的實施細則和課程體系,把勞動課開好、開出效果。尤其在課程考核上,要利用制度防止投機取巧、父母包辦,用實實在在的成效去扭轉“形式主義”的慣性。

從2015年教育部等部門發佈《關於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到2019年提出修訂教育法將“勞”納入教育方針,再到如今勞動納入高中必修課——勞動的價值在新時代被一再重申。

這也提示我們,無論走到多遠的未來,無論AI技術如何發達,勞動作為人的本質,都是須臾不可或缺的根本技能。失去了對勞動的尊重,那些積累至今的財富、知識、藝術都將宛如空中樓閣。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長城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34 字。

轉載請註明: 納入高中必修課,是時候重申“勞動”的價值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