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二,上海小學學校一到三年級學生也重返校園復課。和高年段學生相比,低年段的學生不僅適應力更低,而且還在未來一個月中,需要面對重新適應學校生活、回顧總結學期的學習雙項任務挑戰。“面對改變,低年級的孩子出現一些緊張焦慮煩躁的情緒都是很正常的。”教育專家們建議,在復課的一個月裏,平穩心態,逐步適應,習慣培養比關注成績更重要。
“學習準備”從頭開始
“對於開學,越是低年段的孩子期待度越高。”普陀區江寧學校心理老師杭藝説,學校開學前曾做過一份調查,調查顯示80%以上的一到三年紀學生都對開學充滿了期待。“他們對於開學的反應大致可以分為三種:迷糊派、興奮派與緊張派。迷糊派記不得同學名字,記不清自己的座位,忘記怎麼交作業。興奮派則渴望見到老師與同學,見了面就想來個大擁抱,想要和朋友們講假期裏積攢一肚子的話。而緊張派則對疫情下的新型校園生活、後網課時代的學習有各種擔心。”
復課才兩天,杭藝就已發現了孩子的各種復學“不適徵”。“首先是對新校園生活的不適應,包括了一米社交距離、定時測量體温、佩戴口罩等。其次是學習習慣的不適應,尤其是一年段的孩子,第一學期形成的學習規範,大部分都被打回了原型。開學第一天,老師們就在教室撿到了各式各樣的文具。第三就是學習方式的不適,沒有了隨時隨地的零食點心,居家寬鬆環境轉成了集體課堂學習環境。”
“面對改變,低年級的孩子出現緊張焦慮煩躁的情緒都是很正常的。”為了讓孩子們儘快適應,江寧學校的老師們通過許多創意性的活動安撫孩子,讓他們重新愛上校園,比如,有的老師會給學生準備開課驚喜小禮物,有的老師和同學們開啓課堂嘮嗑會,暢談假期感受;還有的老師給每一個到校的孩子發了激勵章,獎勵居家學習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閃光點。“學習習慣‘倒退’,那麼就再過一遍‘學習準備期’。”
不要過於關注成績
“重回校園,不僅孩子要重新適應,家長也需要調整心態。”靜安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主任陳小文提醒,從寬鬆的居家學習狀態迴歸到校園的集體學習中,家長應該多關注孩子的精神狀態,包括是否能夠適應校園的作息、是否能適應班集體上課的壓力等,而非只關注學業的進步。
“陪伴孩子成長,應該是陪伴他身心成長,而不是‘成績陪伴’。原本100多天的居家學習期,正是給了家長更多親子陪伴的機會。那麼,復學之後,家長不要重回老路,覺得孩子在家輕鬆太久,繼續‘補一補’跟上進度。這種報復性心理,其實就又回到了原先成績陪伴的老路上,給孩子帶來過多壓力。”陳小文建議,家長不妨給予孩子更多的積極鼓勵,比如,和孩子一起回憶下在學校的高光時刻、和同學一起努力的場景,幫助孩子找回校園生活的感覺。
為了幫助孩子適應,江寧學校還特別設計了“復課調適期”。在調適期期間,班主任們會開展系列生命教育主題班會,通過講述戰疫逆行者的動人故事和英雄事蹟,增強學生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和壓力化解的能力,引導培育學生珍愛生命、尊重生命,並學會在磨難中奮起成長。每個班級還特設了情緒角,並放上了三個情緒口袋:開心袋、煩惱袋與應急袋。學生可以隨時將自己的開心事與煩惱事投遞進開心與煩惱袋子。班主任會與同學們一起開啓分享快樂,解決煩惱。如果遇到暫時解決不了的煩惱,大家會舉行集體“粉碎”儀式,讓煩惱隨風飄散,並以此舒緩壓力。而應急口袋裏則放着心理“錦囊”,不僅有心理危機簡易處理守則,也有求助熱線號碼,提醒孩子學會求助,珍愛生命。與此同時,學校還面向全員推出復學心理課,“我的2020心情曲線”和“我的心情防疫包”主題活動,讓學生繪製“疫情爆發—開學延期—居家學習—復學官宣—正式返校—返校一週”這一時間軸的心情起伏曲線,並通過創意繪畫為返校復課儲備“神奇藥水”,促進學生復課情緒調試。
新民晚報記者 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