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在魏國時,曾在國相公叔痤府上任中庶子,商鞅才氣很高,公叔痤也不是不知,本有意提拔商鞅,可商鞅卻不肯説出師從何人,最終商鞅在魏國並沒有受到重用。
公元前362年,秦獻公之子嬴渠梁繼位為秦孝公,決心改變秦國弱小的局面,因此求賢納才,頒佈“求賢令”,於是商鞅來到了秦國,與秦孝公侃侃而談後獲以重用,公元前359年,秦國頒佈了《懇草令》,該變法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等,秦國新的篇章也是從“商鞅變法”開始。
為什麼要提到商鞅在魏、秦兩國的差別?這就要講到“士”階層,現今學者們經過研究,認為“士”原本可能是指原始社會末期與氏族部落首領和顯貴同族的武士,他們在社會中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發展至春秋戰國時,百家齊放,“士”泛指知識分子,有學識之人。
後到漢朝時期,士人重士名,一旦成為名士,功利官位也就唾手可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奔去,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確立後,朝廷尤其看重一個人的家世出身,門閥士族因此佔據顯著地位,士族即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
“五姓七望”便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中誕生的,指的是在所有尊貴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為尊貴,在當時,連皇族都沒資格迎娶“五姓家族”女子,有你的姓嗎?
其一:李氏,分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
隴西李氏,是一個以隴西郡為郡望的李姓士族,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十世祖李弇,為前涼開國君主張軌所用後,開始明習儒學,家族的社會地位逐漸上升,公元400年,李弇之孫李暠成為西涼開國國君,為李氏首位國君。
李暠曾孫李衝是北魏名臣,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間,受封輔國大將軍。因李衝位高權重,北魏孝文帝分定姓族時,李氏得以與四姓並稱為五姓,後來隴西李氏李淵開闢唐朝,李姓因此成為皇姓,此外隴西李氏到唐朝時已經出了10位宰相。
趙郡李氏是李姓的第二大分支,出自“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趙將武安君李牧,而趙郡李氏的一世祖是李牧之孫李左車的十七世孫李楷,李楷在西晉曾先後任司農丞、治書侍御史,此外趙郡李氏至唐朝時期中共有9人出任宰相。
其二:崔氏,分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
崔氏源自姜姓,因為受封崔邑,後世並以崔為姓,在西漢時期,崔氏後人崔仲牟定居在涿郡安平縣(今河北省安平縣),東漢時安平縣屬博陵郡,崔氏也躋身為名門,“博陵崔氏”由此出現,其在唐朝有宰相15人。
崔氏後人崔業在西漢時定居於清河郡東武城縣(今河北故城縣),北魏時期清河崔氏略高於博陵崔氏,清河崔氏則出了14人。
值得一提的是,崔氏有“天下第一高門,北方豪族之首”的稱號,唐朝官員修訂《氏族志》時,將博陵崔氏第二房出身的黃門侍郎崔民幹列為天下第一門第,唐太宗看後很是不高興,遂將皇室李姓排在第一,博陵崔民幹降為第三,但是在百姓心中,清河、博陵二崔還是比李唐皇室要顯貴。
其三:范陽盧氏
盧氏同樣源自姜姓,因封地在盧邑,便以盧為姓,秦漢時期其後人定居在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曹魏時期涿縣屬范陽郡,“范陽盧氏”因此出現,有“北州冠族”之稱, 出了宰相8人,與二崔並稱為“崔盧”。
盧氏族人享有名望比其他士族要提前不少,早在秦始皇時期,盧氏族人中便出了極負盛名的五經博士盧敖、天文博士盧生,後到東漢時期,范陽盧氏盧植成史上配享孔廟的28位大儒之一,盧氏從此播譽天下。
其四:滎陽鄭氏
西漢時期,任大司農的鄭當時定居在河南郡開封縣(今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西晉時期開封縣屬滎陽郡,“滎陽鄭氏”便由此出現,唐朝時出了宰相十人。
唐文宗李昂曾意欲將滎陽鄭氏鄭覃(時任宰相)的孫女許配給太子,但卻被鄭覃拒絕,鄭覃則是想將孫女嫁給崔某,儘管崔某不過是九品芝麻官,但其背後的家族不容小覷,唐文宗得知後也是感嘆:“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
其五: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出自周朝王室,後人遂以王為姓,北魏孝文帝時,“太原王氏、范陽盧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為四姓高門,唐朝時期位列七姓十家,共出宰相7人。
而從北魏以來,清河崔氏與隴西李氏、范陽盧氏世代為婚姻;趙郡李氏則與博陵崔氏世代為婚姻;范陽盧氏與滎陽鄭氏世代婚姻,隴西李氏與范陽盧氏世代婚姻,“五姓七望”並不屑於與其他姓氏為婚,使得盛唐時期的宰相薛元超也是感嘆:“此生所遺憾者,未能娶五姓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