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有錢人和窮人教育孩子的區別,在於高知和低知家長教育的區別

由 機東林 發佈於 經典

在這每個人都重視教育的環境下,而每個人的教育方式又各不相同。因為家長受教育程度和經歷不一樣,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都不一樣。

在學歷上分,一般分高學歷和低學歷。

高學歷者一般是教育體系下的優勝者,對知識進行了系統性的學習,有一套很好的學習方法,能夠再次傳授給其他人,並且能在教學過程預判可能出現的問題,並採取一定的措施來克服困難。

低學歷者一般是自身沒有較好的經驗,並且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不是很成功,當孩子的能力不斷提高後,家長自己就無法再指導孩子了,尤其是自己從未涉及過的領域。甚至會出現“外行教育內行”的局面,或者家長自己只能“當學生”。

高學歷者一般社會地位要高一些,實現了一定的價值,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對孩子的要求不會嚴格要求孩子的成績好。因為不用依靠孩子來改變家庭的經濟條件,那麼對孩子的個人興趣愛好也是比較支持的,比如畫畫、舞蹈、遊戲等。

高學歷者因為自身就比較優秀,經歷過了各種學習和考試,知道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懂得考試的大致規律。往往容易取得不錯的成績,所以對學習和考試可以説是胸有成竹。

低學歷者一般是社會的中低層,能實現一定的價值,但並不輕鬆。體會到了生活和工作的壓力,所以希望孩子能夠好好學習,改變命運。

由於自己自身能力有限,所以把教育孩子的事情寄託於學校,對學校教育比較依賴。正因為如此,所以家長對孩子寄予厚望,對孩子管教就比較嚴厲,只准孩子花時間學校書本上的知識,對孩子的其他愛好,比如演講、朗誦基本禁止,因為考試不考。

因為在自己能力有限,不能對孩子給予學習上的指導,那麼學校和輔導班成了重要依賴。

高知家長和低知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最大的區別在“看你走”和“跟我走”。

在現階段的學習中,主要還是以應試教育考取學歷的方式為主,素質教育為輔的形式。

而在很多大型的公司、企業對學歷的要求就比較高,同時對應的崗位的工資也比較客觀。

我朋友,屬於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從小成績就很好,一直到大學畢業,選擇了自己喜歡的舞蹈行業。而弟弟則研究生畢業,畢業就在,某跨國大型汽車公司實習,實習的工資就達到了12萬一年,而才短短了兩年時間,年薪已經達到了36萬。

我表哥就是屬於被父母賦予厚望的那一種,從小就重視孩子的教育,希望表哥能出人頭地,改變生活。

但舅舅學歷有限,表哥慢慢長大,對指導孩子學習,越來越吃力。為了表哥的前程,給表哥報了輔導班。而表哥喜歡的笛子,也被擱淺了,因為舅舅説學那些“沒用”。

表哥現在的收入還行,但與朋友的弟弟的收入相比,就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而且對自己喜歡的笛子也只在心中有,平常根本沒時間去學。

朋友家庭對孩子就是一種“看你走”的態度,你能走到哪步就是哪步,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或者生活。而舅舅的家庭對孩子就是一種“跟我走”的形態,有着一個明確改變生活的態度,對其他的興趣愛好幾乎禁止,因為它不能改變生活。

而高知家庭和低知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一種是主動的,一種是被動的。但都是希望孩子快樂的成長,生活美滿的意願。

相比之下,低學歷者對於教育問題會有這些方面的問題

1、“攀比”的態度

低學歷者家庭,因為自己沒有在教育事業上成功的經歷,所以在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式沒有自己的經驗,所以大部分都是借鑑別人成功的案例。

也是説,別人怎麼做,自己就怎麼做,希望更上別人的步伐從而獲得成功。

就比如看到朋友給孩子報了演講班,自己也要讓孩子更加的自信,給孩子報演講班。

當看到同時家的孩子在畫畫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也趕忙給孩子報一個美術班。一種不甘落後的心態。

看到別人寫字寫得好,而自己又不能教孩子,馬上給孩子報一個寫字班。

自己產生了很大的不自信,想要通過別人的成功,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從而獲得成功。

總是隨着別人的想法拿來教育孩子,隨着別人的改變而改變,到最後,最多就是每樣會一點,但都沒有自己的心得。

然而孩子會不適合自己的興趣班,從而導致學習的失敗。也許這會引起孩子的挫敗感,從而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甚至影響孩子的積極性。

2、總是形式教育

一個人能進入大企業,大公司,往往高學歷才能獲得不錯的崗位,而低學歷者,只能做基層的事情。在公司裁員的時候,往往裁的就是低收入者,因為低收入者很難給公司提供有效的建議或者是措施。

因為低收入者在教育事業上沒有心得,沒有成功的的喜悦,所以也很容易遇到被裁員。

當失敗的時候,家長卻找不出真實的原因。自認為是自己不夠努力,不夠勤奮。所以在對孩子的教育時,就要求孩子花更多的時間學習,每天必須要完成多少作業。

因為有人因此而成功,所以還引起了不少人的模仿。雖然每個行業,每個專業都必須要勤奮和努力才能收穫成功,但大部分只是“小成功”,而在其他方面就沒有優勢可言,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沒有點其他方面的優勢做背書,很難在人羣中脱穎而出。

3、目的性太強,過度最求功利

我們現階段的教育,主要就是以考學,獲得學歷的方式,得到別人對他不同的認可。素質教育,大多是為了考試加分做準備。

低學歷者的功利最求更為明顯,學任何特長都要知道能不能考級,能不能獲得證書。因為有這樣一個本才是別人認可自己的依據。平常還時不時的讓孩子在親戚朋友面前表演一段,證明自己的孩子是很優秀的。

這大多是出於一種補償心理,因為自己在學習和工作中遇到了不少“碰壁”的情況,所以家長更加的希望對孩子學習的東西有一種被確認感,得到認可的感覺。

此外,還有一種“有用論”,做英語有用,學朗誦沒用;學唱歌有用,學畫畫沒用;學毛筆字沒用,學奧數有用。

當孩子想學不被家長認可的特長時,家長就認為沒用,不如學點“有用”的。

然而高知家庭就能讓孩子隨意學自己喜歡的,不管是什麼,家長都很支持。這就與低知家庭發生了強烈的對比。

不管是高知家庭,還是低知家庭,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只不過自己的經歷和能力的問題,對孩子造成了不同的影響,從而孩子的人生也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