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陽光的作品只要與觀眾見面,就會引起強烈反響。匠人之心奉誠意之作,每次都不會讓人失望。《清平樂》如是。
《清平樂》主要以宋仁宗趙禎(王凱飾)的一生為線索,打開一個有關宋朝帝王家國天下的宏大篇章。古時舊制,身居朝堂。每個人都會被裹挾、被牽制。比如由吳越飾演的太后劉娥。
太后的戲份很少,第五集就已下線。在整個故事中遞進仁宗從養母垂簾聽政到逐漸成人親政的成長過程。對於故事全篇,太后屬過客型人物,但是吳越卻用極少的戲份演出了一個女人的一生。
劉娥,宋真宗趙恆皇后,宋仁宗趙禎養母。史料記載其是宋朝第一位攝政皇太后,受趙恆委託,完成宋政權從真宗時代到仁宗時代的平穩交接。歷史上常把她與漢呂后、唐武后並稱,然史書稱劉娥“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此一句評語概括全貌,實乃治國奇才又有仁德之心的奇女子。
反反覆覆看了好幾遍劉娥的戲份,像欣賞藝術品一樣欣賞吳越的演技並不為過,同時通過吳越的塑造即時代入劉娥的內心世界,她不負先帝、不負朝堂、不負子民更不負養子趙禎,但獨獨負了自己,因為她的大半生裏幾乎不是在為自己而活。
一個人如果高大全便是失真,過於完美終究脱離現實。
劉娥這個角色並不完美。雖然她認真輔佐小皇帝有慈母之心,又可立威百官,有帝王之氣。但她同樣也有私心,有怨言,有妒忌也有忌憚。
所以當看到仁宗對生母心心念念,她出於公,怕兩後並立,引起朝堂結黨亂政。出於私,她感覺一心培育的養子對自己越發冷淡,又難免嫉妒與心寒。
與守忠的對話,一下子道出了太后高處不勝寒的孤獨與淒涼。偌大的皇宮,她無人傾述,只好向內侍説出心中鬱結。
太后時刻記着先帝讓她幫助守好趙家江山的囑託,但是小皇帝懵懂,並衝動得差點就去見了生母,這讓她左右為難。
劉娥的哭,演出了一個表面強大,內心脆弱又孤獨無助的女人形象。
很喜歡吳越演戲,她塑造的人物特別值得細細品味,越是反覆看,越能發現人物內心複雜的變化既能溢於言表又能韻味其中。甚至一個簡單的“嗯”都可以精準地把握到人物恰當的心理活動。
朝堂上與仁宗爭權的那一段看似不動聲色,實則內心已波濤洶湧。因為數月無雨,農田乾涸。太后自責是自己怠慢朝政至天戒,所以仍需收權干政。而仁宗與百官則齊力逼太后放權。
從不怒自威的説:吾,不得鬆懈到看到百官統一口徑皆願輔佐皇帝后,太后眼神一個無奈的流轉,但頃刻間顧全大局的思想支配語言,她説:如此甚好。
這是一段見微知著地表達。太后已知時局不再由她所控。她既有小皇帝長大成人後的欣喜,也有自己失去存在價值的落寞,那是一個複雜的心情。
處理趙禎生母離世的劇情,太后同樣心情糾結複雜。她想讓小皇帝記住自己的功勞、苦勞,又無法改變人家母子親生的血脈之親。她不想給李氏一個莊重的葬禮,掩耳盜鈴認為以此可以抹去李氏的存在。但呂夷簡的一席話又提醒她千萬不能讓自己的獨裁使趙禎對她埋下恨的種子。
許多人不願意做選擇題,但卻時時面對選擇。遵從內心,還是尊重道理。是讓自己真正痛快一回,還是仍需做一位別人眼中大度、寬厚的皇太后?劉娥還是選擇了後者。
其實她這一輩子,李氏便是她的假想敵,而養子既是她的心頭肉,又是兩廂抗衡的權柄之爭。而這部劇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們任何一方都以大局為重。所以,無論是演員吳越還是王凱,前面的這段戲碼都不好詮釋。演過了,就是一場權力之戰的各自為政。不及,則會不痛不癢,毫無要點可抓。而他們的精妙之處在於把情感、權力、彼此有隙又相互關照的愛與怨都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不愧是吳越,用最少的戲份,把人物的內心世界捏得穩穩的。她病中質問仁宗是不是恨她,這麼多年沒法與自己生母相見。她那種激動的情緒有老小孩的意味在,有年邁母親在兒子面前故意霸道的成分在。而當仁宗同意她穿袞服祭祀祖廟時,她那種意料之外的心願達成又讓她瞬間淚流滿面。總算這個養子沒有辜負她的栽培,終還是懂了她,也遂了她。
前段時間看吳越在《大明風華》中飾演張妍時就被她不驚豔但卻最舒服的演技吸引到,她對人物的把握總是從內而外的抒發。不爭不搶,恰到好處。那部戲張妍從太子妃直到太皇太后,經歷了朝代的更迭和自身命運的變化,從人間煙火繁華處直到人去樓空落寞時,張妍走完了身居帝王家的百味人生。看後,讓人久久不能釋懷。
相比《大明風華》的張妍,《清平樂》中的劉娥,戲份上少了許多,可是從精彩程度上卻毫不遜色。這源於好劇本,當然更需要演員的精湛演技。
劉娥的戲份五集就結束了,如果從全劇看,這個人物只能點到為止,但是衝着吳越的演技,確實沒看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