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花高價,報了一個“偽”樂高班?
前不久分享了《看清這幾點,報不報思維訓練課你都不後悔!》後,留言裏很多朋友在問,那更加貴的樂高線下課值不值得去啊?
我當時看到這些留言,第一反應是,你是不是花高價,報了一個“偽”樂高班啊?
1.樂高早教班 VS 用樂高的早教班
現在市面上樂高早教班很多,但在我眼裏是分兩類的,一種叫“樂高早教班”,而另一種叫“用樂高的早教班”。
真正的樂高班需要樂高教育總部認證,大家可以關注“樂高教育”這個公眾號,在菜單欄的“樂學情報”裏面查到國內各個城市的網點。
我查了一下國內的網點極少,畢竟進入門檻很高。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覺得使用了樂高積木都能配得上叫“樂高早教班”的。
樂高有一個子品牌叫樂高教育,自創了4C教學框架。真正的樂高早教班需要根據4C教學框架進行,而這才是樂高早教班真正值錢的地方。
今天就要讓大家不花錢,就瞭解4C的核心精髓是什麼。
樂高教育會按照主題進行,每個主題下面會根據4C不斷地延展。大白話説,就是相當於把一個主題看作一個項目,然後不斷深化項目。
拿機械這些舉例大家理解會比較困難,我就選擇他們家搭建情緒這個主題的積木,適合3歲左右的孩子,來舉例説明幫助大家理解4C模型吧。
1、Connect(聯繫)
樂高課引入一個任務的時候是很有講究的,任何任務不該只是老師佈置。樂高老師會設置場景,啓發孩子提問,如果必要還會給孩子鋪墊一些背景知識,然後才有了一個“共同需要解決的問題”。
比如情緒搭建第一節課,老師會展示下面幾個樂高小人給孩子看,讓孩子描述小人的情緒是怎樣的。
還會展開做遊戲,比如讓一個孩子偷偷拿一個小人,然後表演出來,讓其他孩子猜。
這個階段,老師會帶着孩子反覆不斷地玩這類遊戲,直到孩子們都能掌握各種情緒語言,並且可以快速熟練地表達了。
這是樂高教育堅信的,孩子學習一個新的概念,需要去和以前的知識聯繫起來,讓他們發現,馬上要學的和以前的知識相關。
而且就像我之前寫過的《説多了破壞想象力?學多了破壞創造力?這些坑千萬別踩》,創造力是需要“知識”作為鋪墊的,這個階段做的越紮實,孩子接下來的“創新”才有可能性。
2、Construct(搭建)
這個階段不必多説了吧,大家都熟悉。樂高早教課的“搭建”就是根據第一階段提出的挑戰任務開始的。
老師會讓孩子們自己去挑選一個小人的臉,然後搭建一個小人。
這個階段,老師的職責是觀察者、啓發者和陪練者,絕對不是替勞者。
因為樂高教育的理念,並不是追求最終的結果,而是整個過程中,孩子們思考提問和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3、Comtemplate(沉思)
到了第三個階段,老師會首先鼓勵每個孩子對着自己的作品“沉思”,看看自己做了什麼,別人做了什麼,然後會開展討論。
像這個主題是情緒認知的第一節課,在這個環境,老師就會引導大家理解,如何解讀情緒。
除了看錶情,也能看肢體語言:那麼結合表情,你搭建的小人的肢體語言是否需要調整呢?
還會告訴孩子,為什麼理解情緒很重要,因為這樣我們就能針對情緒作出不同的反饋。
於是大家就會手拿自己的情緒小人,互相進行對話。比如怎麼讓難過的小人開心起來?怎麼讓失望的小人振奮起來?
這個過程,大家應該就已經感知到了,搭建只是載體,根據這個搭建的東西開展有意義的思考和對話,才是更加關鍵的。
4、Continue(繼續)
到了這個階段後,就會給予每個搭建的人物一些故事,賦予“擬人化”的角色。在樂高的教材裏,這些人都是有名字和故事的。
説完這些故事後,老師會讓孩子們分組,一起合作把自己搭建的小人結合一起,共同搭一個“快樂的幼兒園”。
而這個“未完待續”的主題,就會自然成為下一節課的開頭。
這也是樂高教育所堅信的,比起完成或者記住什麼,保護好孩子學習熱情是最關鍵的。
每一次學習的“結束”,應該是下一次學習的“開始”。
讓孩子看到,通過自己的思考、動手和討論,原來學習是這麼有趣,而且我們還能繼續學到更多。
這就是真正樂高早教班的核心所在,可見,它對於課程編排和教師資質要求很高,這也就是為什麼國內網點其實很少。
2.使用樂高的早教課可以嗎?
看到這裏,大家應該理解我一開頭玩的文字遊戲了吧,因為大部分打着“樂高”旗號的早教班,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樂高早教班,只不過是使用樂高積木的早教班。
這類的我沒有帶小D參加過,只能問問國內的朋友們,一般分兩種。
稍微好一點的,會學個樂高教育4C的皮囊,比如開始讀個相關主題的繪本,算是引入了。結束的時候,讓孩子們根據自己搭建的成品講個故事,算是反思了。
而還有的,就是直接教孩子根據圖紙從易到難進行樂高搭建。
這類課程的核心不是思考討論的過程,而是搭建成果,所以叫搭建課會更加貼切一點。
看到這裏,大家肯定有疑問了,那麼上這樣的使用樂高的早教課可以嗎?
談到搭建課,哪怕不是去上課,而是在家搭建,都需要注意一個平衡,看説明書(或者根據指令)和自發創造力、想象力的平衡。
關於這個,我個人是不教條的,不太願意爭論哪個更好,我的原則就是“多樣化”,畢竟兩種方式對於孩子發展都是有幫助的。
總愛freestyle自由發揮的孩子,一般來説不容易靜下心看説明書或者聽指令,細節觀察會弱一點。
那麼適當引入一點根據説明書的搭建也是挺好的。哪怕孩子很排斥,從一個局部引入一點“規則”也挺合適。
而總是習慣了看説明書搭建的孩子,一般來説,就會過於依賴“外力”而不願使用自己的創造力,有的孩子還會因為沒有説明書而不知如何下手。
那麼就需要適時引入一些“變化”,倒也不是非要立刻脱離説明書,而是可以參考真正樂高教育的4C,孩子搭完了,沉思一下引導思考改進。
給孩子一個新任務,根據任務搭建。
3.樂高教育的“水土不服”
拋開以上這些,其實還有個更加深層次的問題,需要我們每個家長思考的。我們到底更加重視“思考過程”還是“結果產品”?
樂高教育離開北歐後都有一點水土不服的。就拿我上面舉例的情緒認知,一共應該有12節課,每節課會有不同的學習目標,而且層層遞進。
但進入北美市場和國內市場時都會做一點點改良,進行合併精簡。
畢竟對於我們大部分普通家長來説,肯定無法接受花了那麼多錢,學了一學期才只會搭建一個樂高小人吧?
如果你們和我一樣瞭解過一點點北歐教育,應該就知道,這樣的“慢”、以孩子為導向的教育就是主流。
到底哪種方式更好,為啥離開北歐環境後就“水土不服”?如果我們主流環境都是“趕”的,家庭環境能否適當“慢”,鼓勵“慢”呢?
你是喜歡唾手可得快速的事物,還是堅信細水長流、緩慢平和的力量?
這些我無法給你們答案,但我希望大家可以和我一起思考。
4.寫在最後
今天寫這篇並不是説,樂高教育的早教班就一定比使用樂高的搭建課更好,只是希望大家能夠學會甄別。
多問下面三個問題:
我報班的需求是什麼?
對我孩子是否有價值?
報班後一學期,我的預期是什麼?
少問下面這三個問題:
聽説樂高很火啊,我們要不要報?
我看同事家孩子報了樂高,搭的很好啊,我們也報一個吧
銷售説學完樂高就對接幼小銜接的數學目標了,我覺得挺合適的。
當做選擇都從“我”,從“孩子”出發,那麼大方向錯不了的,千萬不要從“聽説”、“別人”出發。
別人不負責我們家孩子,也不負責我們的選擇。
花錢是太容易的事了,真正值錢的永遠是我們投入時間進行的思考,選擇的匹配的教育理念,從而影響自己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