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到國家間的冤家對頭,英法可以説是最著名的一對,圍繞着法國王位展開的1337-1453年和為爭奪世界殖民霸權展開的1689-1815年兩次百年戰爭,可謂是英法恩怨最直接的體現。
雖然如此,但作為鄰居的兩國也少不了一些交流與聯繫,英語中就有不少詞彙是從法語中來的,而在法國,則有一個布列塔尼大區,這個地區的語言文化和法國其他地方都不一樣,但卻有着與英倫三島中的愛爾蘭相似的舞蹈和與蘇格蘭相似的風笛,也有着同出一脈的語言,?可以説,這是一個有些英倫範的地方。
▲英國皇家衞隊標誌性的熊皮高帽也來源於法國衞兵的裝束
從布列塔尼的英文名Brittany,即小不列顛(Little Britain)中不難看出,這裏與英國曾有着密切的聯繫,但這樣一塊有着不列顛血統甚至以不列顛為名的土地,是怎樣最終加入了法國這個家庭呢?
▲現代法國的布列塔尼大區(一級行政區),與英國隔海相望
一、逃,快逃
傳統上的布列塔尼地區主要包括現代的法國布列塔尼大區和臨近的盧瓦爾河大區的一部分,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從現代視角去看,經過上百年的融合發展,布列塔尼在政治經濟上已經與法國融合成為了一個整體,而與英國聯繫不多?。但若從歷史上去看則完全不同——布列塔尼和不列顛這兩塊土地被凱爾特人的足跡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歐洲歷史上分佈最廣泛的族羣——凱爾特人的最大分佈範圍
凱爾特人是歐洲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起源於今法國東部及德國西南部,曾在公元前7-2世紀廣泛分佈在包括不列顛和布列塔尼在內的西歐、中歐和東歐的廣闊土地上。
在漫長的歲月中,他們又因為地理的阻隔逐漸分化,其中生活在不列顛島的演化出了不列顛人(當時主要居住在今天的英格蘭及威爾士地區,不列顛也因此而得名)、皮克特人(當時主要居住在蘇格蘭高地)等;包括布列塔尼在內的法國、比利時、德國東部及意大利北部的地區,則演化出了高盧人。當不列顛人與高盧人從凱爾特人中分化出來後,這兩個民族在語言習俗上已經有了較大的差異,而公元前51年羅馬對高盧的征服則使得高盧人迅速羅馬化,二者之間的差距變得更加明顯。
▲高盧在羅馬帝國的範圍(黃色)
不過羅馬人的鐵蹄很快就跨過了那道分隔大陸與不列顛的海峽。公元43年開始,羅馬帝國開始有組織地對不列顛進行軍事征服,並設置了不列顛行省。不過與不列顛人的凱爾特兄弟高盧人所不同的是,不列顛人並沒有被完全同化——相當數量的不列顛人退入蘇格蘭的山地地區同皮克特人等凱爾特民族一起抵抗羅馬人。
而另外一部分受到羅馬統治的不列顛人,因為遠離羅馬本土,羅馬人對這裏的控制力遠不如在高盧,因此他們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度過了在羅馬統治下的3個世紀。
▲這道哈德良長城成為羅馬人在不列顛有效控制的最北界
公元410年,面對日耳曼人規模越來越大也越來越頻繁的入侵和帝國日益捉襟見肘的防禦力量,西羅馬帝國將駐守不列顛的羅馬軍隊全數調回大陸,並授予不列顛行省自治權。有了帝國的命令,不列顛人也“聽話地”趕走了所有的羅馬官員,不列顛形勢又回到了羅馬人來之前。
但不列顛人很快就發現,擺脱了羅馬人的統治也意味着失去了羅馬軍團的保護,而他們自己根本無力應對皮克特人和愛爾蘭凱爾特部落的侵襲。在向帝國求援無果後,不列顛貴族選擇邀請日耳曼朱特部落的僱傭軍來幫助他們,但這一決定無異於引狼入室——朱特人發現了不列顛的富饒和居民的軟弱,並將這一消息傳回了北歐的家鄉。
很快,朱特人、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三個日耳曼部落開始大舉入侵不列顛。在隨後的數百年間,日耳曼系的民族逐漸取代了不列顛人,成為了不列顛南部的主體民族,而不列顛人如同當年面對羅馬入侵時一樣,只能依靠地形自保,蘇格蘭的高地、威爾士的山地和康沃爾(英國西南部)的沼澤成了這些凱爾特部族最後的據點。不過此時,他們也有了一個新的選擇。
▲三個日耳曼部落對不列顛的入侵
自羅馬軍隊撤出不列顛後,由於失去了保護的不列顛局勢愈加不穩,有一部分不列顛人便渡過海峽遷居到大陸,而在大陸上,遠離羅馬與日耳曼人戰爭前線又與不列顛鄰近的Armorica(即布列塔尼)自然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而到了日耳曼人入侵不列顛的時候,更多的不列顛人選擇逃離不列顛島,遷居這個邊陲半島,與當地已經羅馬化的高盧人相融合,保留自己語言文化傳統的同時,皈依了天主教,並接納了羅馬式的社會組織架構,並同樣的接納了羅馬與日耳曼人的對抗。
▲6世紀不列顛人的向外遷徙
二、歐洲大陸,我們的新家園
公元476年,隨着末代皇帝被廢,西羅馬帝國也隨之徹底倒塌。對於那些本就為躲避日耳曼人才遷居布列塔尼的不列顛移民而言,這標誌着他們又要再一次地與日耳曼人正面交鋒。
▲西羅馬末代皇帝交出自己的皇冠
實際上,在西羅馬滅亡之前,日耳曼人就已佔領了高盧大部,僅剩今法國北部的一片區域依然由羅馬化的高盧人控制並繼續沿用羅馬的行政體系和官職。而與之相鄰的則是布列塔尼的不列顛移民,他們雖並不效忠於羅馬,但顯然也不願輕易地將新得到的家園再讓給日耳曼人。
▲西羅馬(紅色)滅亡前的勢力範圍
在最後一任羅馬高盧總督的帶領下,這些不列顛移民和高盧人一起抵抗着日耳曼法蘭克人的進攻,但終究無法改變羅馬走向毀滅的結局。486年,法蘭克人擊敗高盧總督,而法蘭克人的這次勝利也被視為是法蘭克王國的奠基之戰,標誌着法蘭克人正式取代了羅馬人,在高盧北部地區實行統治。當然,除了布列塔尼。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的歐洲西部
經過了高盧戰場數十年的歷練,這些不列顛移民也從戰爭中學到了不少,而三面環海一面臨敵的半島也讓移民們認識到,他們已經退無可退。另一方面,數十年的羅馬生活也使得移民們建立了更加羅馬化的社會架構和軍事體系,這極大地提升了移民們的動員水平和軍事組織水平,也是他們能夠多次挫敗法蘭克人侵擾的關鍵所在。
公元6世紀初,出於集中實力與控制高盧南部和伊比利亞的其他部族爭奪高盧霸權的需要,法蘭克人逐漸放棄了對布列塔尼的征服行動。最終於510年,法蘭克人與不列顛移民簽訂條約,承認布列塔尼的獨立。而在其後,即使是在法蘭克最為鼎盛的查理曼帝國時代,布列塔尼依然只是在名義上屬於帝國的一個封臣,帝國對其並沒有任何的管轄權。
▲即使是極盛時期的查理曼帝國(紅線)也沒能完全控制布列塔尼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日耳曼人前往不列顛定居並建立了許多日耳曼王國,更多無法忍受日耳曼人侵擾的不列顛人遷居文化傳統相近的布列塔尼,這些不列顛移民終於在大陸上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新家園。而也正因如此,布列塔尼與高盧地區在政治、文化上逐漸分離,而與不列顛島上威爾士、蘇格蘭高地,特別是與布列塔尼隔海相望的康沃爾等凱爾特地區產生了溶於血脈之中的關聯。
▲7世紀,日耳曼民族建立的七個王國控制了英格蘭的大部
三、在英法中博弈
公元845年,布列塔尼人再次擊敗了法蘭克人的軍隊(查理曼帝國已在843年分裂為西、中、東三個王國,此次被擊敗的是西法蘭克國王禿頭查理),其首領也趁機稱王,建立了布列塔尼王國。布列塔尼人的勢力在此時達到了頂峯,似乎可以憑此再過上一段安穩日子,但扼守比斯開灣、大西洋和英吉利海峽三片海域要衝的地理位置,則讓布列塔尼人的安穩日子化為泡影。
▲布列塔尼扼守三片重要海域的交匯點
公元911年,飽受維京海盜侵襲之苦的布列塔尼迎來了新的威脅——西法蘭克王國將與布列塔尼接壤的一片地區封給了諾曼人(維京人的一支),這些諾曼人便在此定居,建立了諾曼底公國,並多次入侵布列塔尼。
公元942年,為了應對毗鄰的諾曼人(日耳曼人的一支)所建立的諾曼底公國的威脅(公元911年受封於西法蘭克國王查理三世),布列塔尼人去掉了國王稱號,以布列塔尼公國的身份向西法蘭克王國宣誓效忠。這一舉動十分有效,同為法蘭克的封臣使諾曼人失去了攻打布列塔尼的理由,而此時衰微的西法蘭克王室也無力控制布列塔尼。
▲現代法國布列塔尼和諾曼底兩個大區基本沿襲了兩個公國的範圍
但所有人都低估了諾曼人的能量。公元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跨過英吉利海峽征服了英格蘭並加冕為英格蘭國王,這使得法國(987年西法蘭克王國絕嗣,法蘭西王國建立)和英國之間產生了一種微妙的關係——法蘭西國王的封臣諾曼底公爵,卻同時又是英格蘭國王。
▲諾曼底公爵威廉跨過海峽征服英格蘭,被稱為征服者威廉
法王要求英王宣誓效忠或放棄諾曼底,英王卻想把獨立和諾曼底都握在手中。雙方的矛盾由此而起,不過這卻讓布列塔尼人找到了機會——一方面,擁有了英格蘭的諾曼底公爵成為了法蘭西王室目前要對付的頭號封臣,另一方面,布列塔尼可以藉助英格蘭的力量免遭法國的吞併。
但英國人可不會白幫忙。隨着金雀花家族於1150-1154年先後取得了諾曼底公爵、安茹伯爵、阿基坦公爵(法國南部)和英格蘭國王的頭銜,布列塔尼這塊卡在金雀花家族領地中間的地區,也漸漸引起了金雀花的興趣。
▲金雀花家族的領地,相比之下法蘭西王室的領地顯得相形見絀
1156年,英王亨利二世幫助兩年前在內戰中失利的布列塔尼公爵柯南四世重新奪回了公國的控制權,隨後亨利二世便憑藉着幫助柯南復國的功勞,開始了侵吞布列塔尼的計劃。英王通過一些列強迫性的政治聯姻讓自己成為了布列塔尼的“監國”和實際控制者,並讓自己的孫子成為了公國的繼承人,待到老公爵一死,布列塔尼就會成為金雀花家族的領地。
▲金雀花家族(左)與布列塔尼公爵家族聯姻
布列塔尼當地貴族顯然不願接受這一結果,於是他們又找上了法國人,而機會也快到來了。1202年,亨利二世的孫子在繼承公國前便在英格蘭的內亂中被殺,布列塔尼的繼承權也在當地貴族的運作下被交給了法國王室支系的德勒家族。
可這次請來的德勒家族,也不是單純來幫忙的。這些法國貴族或自願或強迫地與當地貴族聯姻,希望通過貴族婚姻將布列塔尼的統治權拿到手中。而面對來勢洶湧的法國人,布列塔尼貴族又只能去尋求英格蘭的干涉。
在此後的一百多年中,因布列塔尼繼承問題而引發的英法兩國的博弈也多次出現,而布列塔尼的貴族也在兩國之間博弈。對於當地貴族而言,最好的日子或許是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雙方都想爭取布列塔尼,卻都無暇過多地顧及此處。當地貴族也順勢在兩國之間來回搖擺,勉強維持着公國的獨立。
▲英法百年戰爭,布列塔尼也是雙方爭奪的重點區域
四、法蘭西萬歲
公元1453年,隨着法軍在今法國西南的加斯科涅擊敗英軍,英格蘭在大陸的領土僅剩加萊一處,英法百年戰爭以法國的勝利而告終。布列塔尼本也可算作勝利者,畢竟在3年前,正是在布列塔尼軍隊的幫助下,法軍才能順利攻下諾曼底公國。然而現實卻是,英國人離開之後,布列塔尼就失去了能夠制衡法國的手段。
▲百年戰爭後英國在歐洲大陸的領土只剩一座加萊城
戰勝了英國人後的法王,在文藝復興思潮影響和城市新興的資產階級支持下,開始着手於加強王室的實力,不斷收回貴族的土地,加強中央集權。在1477年收回被勃艮第公爵控制的大片土地後,布列塔尼作為法國剩下的為數不多的大封臣,自然成了法王的下一個目標。
而事有不巧,此時的布列塔尼公國再一次遇到了繼承危機——現任公爵僅有一個獨生女安妮,公國的繼承權將與安妮的婚姻捆綁在一起。面對咄咄逼人的法王,為了保障公國地位的穩固,公爵勢必要為安妮尋找一個強有力的夫家以作為外援。
這無疑引起了法王查理的警覺,為了防止布列塔尼落入他人之手,他於1488年率兵入侵布列塔尼,強迫公爵簽訂條約,規定安妮的婚姻必須要經過法王同意。但兩年後安妮繼位成為公爵後,布列塔尼貴族決定不遵守該條約而將安妮嫁給了哈布斯堡王朝的貴族。視布列塔尼為囊中之物的查理自然不會坐視不管,迅速出兵,強迫貴族簽訂了又一份條約,規定安妮必須嫁給法國國王,等於將布列塔尼的繼承權,與法國王位綁定在一起。
▲年輕的安妮成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1492年,15歲的安妮嫁給了查理,然而直到查理去世兩人也沒有留下子嗣。為了將布列塔尼牢牢控制在法國,繼位的法王依然迎娶了安妮,並最終通過這次婚姻,得償所願地將布列塔尼永遠的留在了法國——1547年法王亨利同時繼承了法蘭西國王和布列塔尼公國兩個頭銜,法國正式吞併了布列塔尼。
▲1532年法王簽署的文件,規定布列塔尼公爵必須與法國王位同時被繼承
而面對這一切,英國人卻無能為力。16世紀至17世紀中葉可以説是法國的世紀,加強了中央集權的法蘭西整合起了這片土地上全部的力量,國境內眾多肥沃的平原又為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這時候法國的人口有2000餘萬,接近當時英國人口的4倍,綜合實力已在英國之上。
▲1643-1715在位的法王路易十四,他的統治期內法國成為歐洲霸主,法蘭西王室也取得了西班牙的王位
即使18世紀之後英國人通過殖民活動重新找回了對法國的優勢,但那時他們也不能像400年前那樣任意在法蘭西的土地上馳騁。而布列塔尼呢,度過了法國治下的200多年,布列塔尼也漸漸對法蘭西產生了一種認同感,當然是對法蘭西這個國家,而非法蘭西民族。
布列塔尼人依然傳承着自己的文化,但也積極地參與到法蘭西國家之中,而法國王室也從來沒有對布列塔尼人的生活做出過多的干擾。不過略帶諷刺的是,當1789年標榜着自由平等博愛的法國大革命開始後,布列塔尼人卻受到了巨大的創傷——布列塔尼地區被強行拆分,學校裏也禁止使用布列塔尼語,而這一系列的民族歧視政策一直持續到了上世紀60年代。
▲擁有優美海岸線和獨特文化的布列塔尼如今已是一處旅遊勝地
幸而布列塔尼人足夠堅韌,將他們這獨特的文化和語言傳承至今,與他們那些生活在愛爾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康沃爾、和他們同樣堅韌的人一起,將凱爾特民族的文化傳承至今。如今的法國也已經開展了拯救布列塔尼語言文化的運動,希望這一經歷了上千年風雨未曾消散的文化,能繼續以它的方式,傳承下去。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