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梅林中心幼兒園教師周佳蓉在幼兒園的教室裏給小朋友講故事。照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2020年6月,温州市實驗中學的“班主任節”上,同學們把與丁琪老師在一起的點點滴滴畫成漫畫,並做成“通關卡”讓丁老師解鎖。
2019年10月,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附屬小學204班班主任駱雨倩(左一)帶着孩子們在西湖邊秋遊。
新華社北京9月10日電(記者俞菀、顧小立)9月10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致敬!抗疫中的班主任》的報道。
清晨7點左右到校,凌晨一二點回家,一天完成N項瑣碎任務,時刻關注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新華社記者採訪聆聽四位一線教師的經歷,向“抗疫中的班主任”致敬。
無論身處三尺講台還是下沉到基層社區,在電話那頭或是屏幕彼端,他們都努力成為孩子們的“守護者”。“真正的好老師往往能以愛與智慧走入學生內心,所幸我遇到了。”一位孩子在寫給班主任的教師節賀卡中這樣寫道。
(小標題)“幼兒園是一個家,迷路不用怕”
“從來沒想過,今年春天會這麼晚才遇見我的‘寶貝們’。”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梅林中心幼兒園教師周佳蓉説。2020年5月11日,浙江疫情穩定的部分區縣幼兒園開學復課。那天上午,周佳蓉戴着口罩,特地穿了一件孩子們熟悉的衣服,早早地站在了校門口。
她發現,第一天覆園有的孩子蹦蹦跳跳地進了學校,但有的孩子帶着怯怯的眼神三步一回頭,身後的家長眼中也滿是焦慮。“幼兒年齡小,要讓寶寶們安心,必須先讓家長們安心。如何幫助家長消除負面情緒呢?”周佳蓉在思考着。
直到有一天,一個“背影”感動了她。
“那是一個小班的小朋友,他揹着五顏六色的雙肩包,脊背挺得筆直走進幼兒園,幼小而獨立的身影忽然啓發了我該怎麼給大家信心。”周佳蓉説,她決定用視頻的方式,記錄下孩子們每天的入園時刻。
在周佳蓉的鏡頭中,一個個瘦小的背影,一個個堅定的腳步走進教室、穿過走廊,“這是一條求學之路,更是一條漫漫人生路。”片子末尾,周佳蓉和家長們分享了自己作為班主任教師的感悟。而這種真實的記錄,感動了家長們。
“看到孩子們的背影就想流淚”“看了周老師的片子才明白,孩子的成長之路,終將需要我們放手”……這是家長們在班羣裏寫下的留言。自此之後,校門口多了不少鼓勵孩子獨立進園的家長,擔憂焦慮的眼神也比之前少了許多。
2020年9月秋季學期開學後,幼兒園依然實行嚴格的防疫門禁制度。周佳蓉和同事們設計了一份特殊的“教室地圖”,試着讓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探索自己的學習場地。這份不尋常的“開學禮物”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不過也有一些“小故障”發生:有的孩子不認識地圖圖標,有的把地圖拿倒了、拿錯了,有的一時找不到老師和同伴……
“小朋友們,幼兒園是一個家,迷路了不用怕!”看到這些,周佳蓉在一旁大聲説。
慢慢地,遲疑的孩子們又邁開了腳步,最終全部順利探索完成。
“面對疫情,幼兒園班主任教師該用什麼來教育我們的孩子呢?我想,這個時候更重要的就是迴歸教育本源:學習怎樣生活,學習如何成長。”周佳蓉説。
(小標題)“在他們身上花的時間多,他們也會親近你”
“老師,我是不是影響到班裏其他同學了?”
“沒事的,你放鬆了同學們也會放鬆下來,老師會一直陪着你。”
2020年4月,浙江中小學開學復課沒多久,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附屬小學204班班主任駱雨倩,就遇到了棘手事件。上午測温中發現,班裏有個孩子嗓子疼還發了燒。學校立馬啓動疫情防控應急預案,通知學生家長,孩子所在班級整班隔離。
在等待父母到來的時候,時間彷彿變得特別漫長。在一個單獨開闢的教室裏,發燒的孩子戴着口罩,低頭默默地看着標註拼音的故事書。從一些動作細節裏,駱雨倩感覺到了孩子的緊張、害怕和愧疚。於是她走到了孩子身旁,和她肩並肩坐在一起,默默地陪伴與守護。
“很快,孩子排除了被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48小時後,就退燒回到了學校。”駱雨倩説,“如果説這個教師節有什麼特別的心願,我就是希望帶班的孩子們,身體可以更健康。”
作為“90後”的年輕班主任,駱雨倩喜歡和孩子們“泡”在一起,“我始終相信,在他們身上花的時間多,他們也會親近你。”突如其來的疫情曾一度阻斷她與孩子們相見,除了做好線上日常的家校溝通外,她還主動報名去社區當一名志願者。
“每天在社區巡查,定時定點慰問隔離户,收取快遞,幫忙運送物資——以前不知道社區工作那麼辛苦,這次真的感受到了。”駱雨倩説,社區工作人員守護着千家萬户,班主任守護每個孩子。儘管“守護”對象不同,卻同樣都需要非常大的責任心、耐心和溝通協調能力,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時刻不忘人文關懷。
如何讓班主任工作做得更細緻一點?這是抗疫經歷帶給她的成長。“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小學階段是打基礎的,打好了基礎才能走得更遠。作為班主任,要更多地從細節處抓好孩子們的行為習慣,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安全意識。”駱雨倩説。
(小標題)希望孩子們每天感覺到一點“小美好”,多發現一點“小確幸”
7點到校,檢查衞生,早讀管理;上午:測温、上課;中午:陪餐、測温、答疑、批改作業;下午:上課、測温、課後整理、監督鍛鍊、備課組會議;5點半開始放學,督促值日、社團排練;晚上:備課、打卡、家長羣提示……
温州市實驗中學初三年級班主任丁琪的記事本上,一天要做的事情滿滿當當。“我除了是初三年級班主任,還是一名語文老師,經常看到半夜12點以後的校園。因為白天事情多,只好利用晚上跟教研組的同事一起討論。”
當了12年班主任,她總是提醒學生們不要熬夜,自己卻很少在半夜12點前入睡。“用我老公的話説,晚上我要麼電話要麼微信,和學生家長溝通説的話,遠遠超過了跟他和自己孩子説的話。”
更令家人想不通的是,丁琪每天要完成的“規定動作”已經那麼多,她還會去搞些“自選動作”,想盡各種方法,只為讓孩子們心中因疫情帶來的“陰霾”早日吹散。
“疫情期間長時間宅在家裏,孩子們心裏是有不安的。我們就通過網絡‘宅播報’這樣的形式,每期選擇不同主題,讓孩子們分享自己製作的美食、學會的新技能,在緩解壓力的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學校老師、同學們從未離開,引導他們培養應對挫折的能量和精神。”
丁琪所帶的班裏有個孩子,父母都是醫護人員。2020年初温州疫情最吃緊的三個月裏,父母都衝在最前線,這個孩子便總是一個人在家,吃飯靠叫外賣。
“5月份返校的時候,她心理測評中有些指數不太好。她跟我説,總是感覺情緒低落,晚上也睡不好。我就一直跟她聊,請她的同學朋友也幫忙多跟她交流。我跟她講,新學期老師給你個小任務,以前你笑起來特別好看,所以現在希望你每天到學校來也都能笑一笑。她聽完後,就朝我笑了一笑。”
丁琪説,不能給這些孩子定太高要求,也不能一定要怎樣,這些都可能成為新壓力。“我只是幫助他們從力所能及的改變開始,每天感覺到一點‘小美好’,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
(小標題)“他們的擔心、困難在哪裏,我的工作就做到哪裏”
2020年,是朱黎俊在浙江省寧波市鎮海中學任教的第10個年頭。他説,這一屆高三畢業班是讓他最“不省心”的。
“原定的開學計劃因為疫情原因一延再延,對於高三師生而言,‘史上最長’的寒假可能也是‘史上最難’的寒假。”朱黎俊説,為了不耽誤高考複習進度,學校想了不少辦法幫助學生提高在家學習的效率與質量。“作為高三(2)班的班主任,我要隨時和同學們保持聯繫,瞭解他們在想什麼、做什麼,他們的擔心、困難在哪裏,我的工作就做到哪裏。”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和理解,沒有人有理由“掉隊”——朱黎俊給自己設立了這樣的目標。疫情期間,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跟學生們打電話交流。班裏42名學生,每人一聊起碼20多分鐘,每打一輪就是十幾個小時。朱黎俊笑言,交流帶來的最明顯變化有兩條——學生的疑惑直線下降,他的“電話費”大幅上漲。
由於春季線下開學時間較晚,部分學生在正式返校後似乎在心態上還沒有很快適應。“朱老師,我還是想回家學習”“朱老師,我想再玩玩遊戲”……面對這些在過去畢業班中不太常見的“任性”訴求,朱黎俊有兩個“法寶”:一是正面回應,不輕易否決學生要求;二是建立互信制度,老師給學生承諾放鬆時間,學生也得給老師承諾“到點歸隊”。
“今天可以在家學習一天,下次試着來學校半天,行不行?再下次,允許學生在家睡個懶覺,直到讓不適應的學生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迴歸備考的正常節奏。”朱黎俊説,在今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朱黎俊的付出沒有白費。在今年的高考中,鎮海中學高三(2)班42名學生中有21人考上了清華、北大,所有學生的成績均高於浙江大學在本省的投檔分數線。
“不平凡的高考季,鍛造了不一般的逐夢人。”朱黎俊説。
朱黎俊的“孩子們”在畢業之前,自發製作了一組明信片。在版式設計中,特意把朱黎俊平時的簽名摳了下來,和鎮海中學校徽緊緊依靠在一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