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一種集體、集團、組織、民族、派別、國家、政府互相使用暴力、攻擊、殺戮等行為,是敵對雙方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經濟、領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進行的武裝戰鬥。由於觸發戰爭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軍人,因此戰爭亦被視為政治和外交的極端手段。
可以説,在規則還未確立的年代,利益和公平都需通過戰爭手段來實現。
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南北戰爭,便是這樣的存在。雖説,這場戰爭只是美國內部的矛盾,但是,它最終所導致的後果,及其對世界的影響,都是無法估量的。
公元1861年,美國本土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南北戰爭,交戰方則是南方種植園奴隸主和北方工業資產階級。嚴格來説,這場戰爭的爆發其實早有端倪,矛盾也非一朝一夕形成。至於雙方為何非打不可,則需從當時具體的時代背景來分析一下。
十九世紀的美國尚未形成完全的資本主義體系,國土南部發展的是以奴隸制為基礎的種植園經濟,而北方則受西方工業革命的影響主力發展工業。歸根結底,南北方發展的初衷就是背道而馳的。北方得益於工業革命的助力,經濟迅猛發展,為了佔領更多的土地發展工業,北方軍隊便打起了南方地區的主意。無獨有偶,南方的種植園奴隸主們為了擴大自己的種植園經濟,也開啓了在他洲推行奴隸制的腳步。
因為,訴求不同,南北方常常發生地區性的摩擦和衝突。
據歷史資料記載,因為當時南方軍隊實力較強,且作戰經驗豐富,所以,總是能在地區性衝突中佔據優勢。隨着矛盾的積累,北方軍隊漸漸開始不滿,雙方終在1861年徹底吹響了戰爭的號角。當然,北方軍隊在戰爭中也並非毫無優勢,強悍的經濟實力以及龐大的人口,依舊可以支持其與南方軍隊一戰。
眾所周知,南方軍隊曾參與過美墨戰爭,除實戰經驗豐富外,軍隊指揮官也是身經百戰的,每次遇到突發情況,南方軍隊都能適時調整策略。南北方在戰爭中亦進行了多次會戰,其中,包括馬納薩斯會戰以及半島會戰等等。
戰爭初期,北方軍隊因經驗欠缺敗給了南方,但是,經過多次實戰,北方軍隊亦掌握了基本的策略和方針,雙方沒過多久便在半島會戰打成了平手。 從戰爭初期的發展態勢來看,似乎南方奴隸主有很大的勝算。但出乎意料的是,隨着革命戰爭的推進,北方軍隊亦學到了許多戰爭經驗和策略。
最終,北方軍隊規模和勢力直逼南方,以至於,最後驅散了南方的奴隸,瓦解了當地的種植園經濟。隨着南方軍隊指揮官的陸續投降,南北戰爭最終以北方軍隊的勝利落下了帷幕。
這裏,我們來説一下南北戰爭的轉折點。
美國自獨立戰爭以來,南北方施行的便是截然不同的制度,國土也因此被區分為了兩個部分,南方推行奴隸制度,而北方則實行資本主義制度。除此之外,南北方的宗教信仰也截然不同。可以説,南北方從根本上就存在巨大矛盾。隨着矛盾的不斷升級,南北方最終在1860年4月12日徹底決裂,持續時間長達五年之久的南北戰爭就此打響。
前文曾提到,南方軍隊在戰爭初期佔據優勢,可為何後來獲勝的卻是北方軍隊呢?戰爭的轉折點究竟在哪裏?
據確切歷史資料的記述,美國南北戰爭的轉折點應為葛底斯堡戰役。眾所周知,南方在戰爭初期攻勢迅猛,軍隊直指首都,可謂是佔盡了戰爭的主導權。而在葛底斯堡戰役時,北方軍隊卻越戰越勇,直接越過了南方軍隊。
雖然,這一戰扭轉了北方節節敗退的局面,但是,雙方依舊在賓夕法尼亞的葛底斯堡進行了三天三夜的激烈交鋒,這三日也被稱作“命運三日”。據悉當時北方聯邦軍隊投入作戰的兵力不多,雖然,他們作戰勇猛,但是,依舊被迫撤退到了葛底斯堡南側的墓園嶺高地。
重要變化發生在7月2日,相傳,兩支邦聯軍隊原本打算分頭夾擊,奪取墓園嶺據點。可是,誰知後來情報有誤,本負責進攻聯邦左翼的第一軍沒有按時到達指定地點。這一突發事件,可謂徹底打亂了南方邦聯軍隊的作戰計劃,直至當日傍晚,大部分據點仍舊掌握在北軍手中。
“命運三日”過後,葛底斯堡戰役也走向了尾聲。可以説,這幾日的苦戰為聯邦軍反攻爭取了時間和機會,亦成為了南北戰爭重要的轉折點。雖説,當時的南方邦聯還未達到“一蹶不振”的地步,但卻早已失去了戰爭中的主動權,這也為其日後的敗局埋下了伏筆。
那麼,南北戰爭造成的結果是什麼?
偉大的戰爭,其意義從來不止於傳奇的結局。在轟轟烈烈的葛底斯堡戰役結束後,人們在當地建立了葛底斯堡國家公墓,以慰藉在戰爭中犧牲的南北方英雄。
在這座國家公墓的揭幕儀式上,總統林肯發表了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講》。這篇演講只有短短的三百字,但它無疑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林肯在這段演講的最後一段提到:“不是我們奉獻或神化了這塊土地,而是那些活着的、死去的、曾經在這裏奮鬥過的將士們,使得這塊土地成為神聖之地……”而這,或許就是葛底斯堡戰役的最終註腳。
除此之外,南北戰爭還有一個重要成果,那便是《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以及《宅地法》兩個文獻的頒佈,這也是南北戰爭中的一個重要事件。
因為這些法案的公佈,不僅意味着黑人奴隸徹底獲得了自由,還標誌着美國形成了新格局。
參考資料:
【《美國南北戰爭》、《美國內戰的導火線--美國南北戰爭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