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永存的人文資源-古遺址

大家好,我們的小霞運動新發現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寧武關遺址
寧武關遺址,位於今寧武縣城。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設立寧武屯,被視為寧武城的最初起源,位於今寧武城北十三里的黃花嶺處。明代繼續沿用為屯堡,寧武這一名稱得以保留下來,成為寧武城的稱謂,並一直沿用至今。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朝廷在寧化城設立寧化守禦千户所。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山西巡撫都御史李侃上言:“寧武北臨雲、朔,西帶偏、保,虜入要衝,請設關防守。”朝廷於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批准了李侃的奏請,經過各種物料準備,寧武關城於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正式肇建,寧武正式設關。這一-肇建的寧武城被稱為“子城”。
魅力永存的人文資源-古遺址
全景圖
城牆局部
魅力永存的人文資源-古遺址
城門局部
於成化丁亥三月始事,至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最終竣工,周長四里,城牆高三丈多,四面建有女牆,開東西南三門,東門曰“仁勝”,西門曰“人和",南門曰"迎燻”,只有東門作為前翼有甕城。子城內設有守備署(守帥廳)、巡撫行署(藩皋行有守備署子城內沒有倉庫、草場、廬舍等軍事設施,駐守兵丁四千人,署)、驛站、, 其中騎兵有千多人。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三月,朝廷在寧武關設立寧武守禦幹户所。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甯武子城進行了第一次擴建,從週四裏的子城擴建為周七里的新城,以符合寧武千户所的形制。甯武子城的擴建始於弘治戊午(公元1498年)八月,竣工於弘治王戌(公元1502年)七月前後歷經四年,除了城牆擴展至周七里,還建了新的軍事建築鼓樓,作為千户所城的中心建築。
魅力永存的人文資源-古遺址
北關鼓樓
魅力永存的人文資源-古遺址
以鼓樓為中心,四周還建了頭百户至九百户等,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右都御使文登叢敦促三關兵備副使張鳳翊在西山崗營建寧文堡,與寧武形成掎角之勢。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寧武城成為山西鎮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總兵鎮守寧武: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設寧武兵備道,寧武成為了明代九邊重鎮之一,全面擔負起偏頭、雁門、寧武三關聯守的職責,成為內長城防禦的核心。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山西巡撫給寧武的城牆包上磚石,全面提升了寧武城的防禦能力。萬曆甲午年(公元1584年)在華蓋山頂修建護城墩。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寧武兵備郭光復將寧文堡、東西關城牆包磚石。寧武城於成化年間建城為關,經過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五朝的持續性營建,最終形成軍鎮的基本格局,並一直延續至崇禎末年。
魅力永存的人文資源-古遺址
魅力永存的人文資源-古遺址
鐘鼓樓
魅力永存的人文資源-古遺址
北城牆遺址
魅力永存的人文資源-古遺址
鐵 釜
魅力永存的人文資源-古遺址
鐵 炮
魅力永存的人文資源-古遺址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末起義軍首領李自成率兵從陝西入京途中,在寧武關受阻。當時的三關總兵周遇吉救援忻州、代縣,兵敗後收拾殘部固守寧武關。20 餘萬農民軍浩浩蕩蕩兵臨關城,將古城緊緊包圍,周遇吉指揮數千兵頑強守城,經過四天四夜激戰,農民軍以火炮轟毀城垣,從東關城門處殺入城內,周遇吉所部全軍覆沒,周負傷被俘不降而死。李自成的起義軍奪取了寧武關,為興師進京開闢了道路。1986 年,寧武關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魅力永存的人文資源-古遺址
壩門口古牆遺址
壩門口古牆遺址,位於寧武縣化北屯鄉壩裏村與壩門口村之間。古牆建築年代不詳,現存遺蹟有三段,總長約50米,殘牆高約4米多,被河流和公路切為三截,南段至南山坡,北端至北山崖,能看到壘石和土牆,古牆由黃土雜石混築,砂石砌表,風化嚴重,疑為當年屯兵成守所築。
魅力永存的人文資源-古遺址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33 字。

轉載請註明: 魅力永存的人文資源-古遺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