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前的7月,一場大劇拉開序幕,20多萬人雲集密雲,肩拉背扛,幹勁沖天,攔截住潮河白河,場面火爆,大有“截斷烏山雲雨”的氣魄。到了1960年9月,規模巨大的密雲水庫竣工,給燕山山脈嵌上了明珠。
作者:高文瑞密雲水庫水面闊大,煙波浩渺,望不到邊際,深不見底,令人遐想。庫區人做出了巨大貢獻。水下有曾經的良田、房舍、村莊,還有歷史遺蹟。水下存有三座古城堡,建造的年代不同,作用不一,用材有別,記錄了上下幾千年的歷史,體現出地勢的特點,展現了地域文化的悠久。
共工城年代久遠密雲北部有個村鎮叫不老屯,古時稱不老莊,“舊傳有五百歲老人居此”,傳聞雖不可靠,但地名卻流傳下來。
説不老是傳聞,説古老則需證據。鎮域金溝村內有座城堡,黃土夯築,當地人稱為土城子,並認為土城子即共工城遺址,已全部淹沒於水下。查閲明末清初的《昌平山水記》:“共城在縣東北五十里,亦作龔城。”光緒《順天府志》説得詳細:“安樂莊相去數里,有共工城,舜流共工處也”,又云:“故龔城在檀州燕樂縣界,故老傳雲,舜流共工幽州,居此城。”
共城以共工得名,共工是古代神話人物。筆者小時候背誦毛澤東詩詞《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從“不周山下紅旗亂”知道了共工頭觸不周山的故事。共工被認為是水神,掌控洪水,曾與火神祝融氏水火不容,發生驚天動地的大戰。共工失敗,並不服氣,怒觸不周山。《三皇本紀》中有祝融與共工之戰的記載。可能共工的影響力大,後人加以演繹,遂成為神話。
歷史上確實有這樣一位人物。《史記·五帝本紀》中説:堯對共工有過評價,認為他口才好,而用意邪僻,看似恭敬,罪惡漫天,不可用。而舜向堯建議,讓共工去幽陵,改變那裏的風俗習慣。北狄是古代北方多個部族的統稱。《括地誌》認為,幽陵就指密雲北部。共工遷徙到幽陵後,在潮白河沖積成的燕落盆地修築了共工城。
燕落盆地以燕落村得名。燕落還稱安樂、燕樂,也有古城堡,曾為縣治所在。光緒《順天府志》記:密雲縣城東北五十里有安樂莊,“為魏安樂僑郡故城,故名”。《方輿紀要》也認為:“安市廢縣在縣東北五十里,漢遼東屬縣,後魏僑治於此。”三國時密雲地區屬於魏地。至東魏元象元年,杜洛周起義軍攻陷安州,安州屬下有燕樂縣。
安樂古城北靠大山,東西為丘陵,南面低窪開闊。古城定位選址,考慮山水形勝,不知是否借鑑了共工城的選址,在北面不遠處也建起城堡。至今安樂古城存有殘牆:北牆斷續有約上百米長,二三米高;西牆斷續幾十米長,高約兩米不等;南牆只存二三十米長,卻有五六米高。安樂古城約為長方形,南北牆相距估算有約千米左右,東西寬也在五百米以上,面積比共工城大許多。人們依託城堡聚居,漸漸形成村落。
安樂莊在民國時已經演化為燕落村。現今燕落村是密雲區最大的村莊,有1700多户。燕落村在密雲城區東北50裏,向南八九里是金溝村,從地名與距離上看,共工城的位置與志書相合。
北京古時稱薊。西周中後期,燕滅了薊,遷都於此。密雲地區屬燕國。據鳳凰山商代古墓及出土的黑色陶器考證,約3700年前,密雲地區為商朝領地。有共工城可不得了,那要上溯4000年前,比琉璃河商周遺址還早,可謂北京歷史上最早的古城。
1972年大旱,庫區水位下降,土城子露出水面,許多村民曾去觀看。土城子為方形,城牆模樣已難以辨認,不過黃土平台明顯高於周圍地面。有共氏家族後人對古城頗有情結,總想進行水下勘探,限於工程複雜等諸多原因,沒能成行。
驃騎堡名稱古舊潮河白河縱貫南北,分列密雲東西兩邊。夏秋之季,河水暴漲,冬春之時,成為通道,跨越大山。古人於狹窄處設立關口,岸邊建造城堡,把守通道。
密雲西面是白河,自西北奔向東南。白河起源河北沽源,經延慶、懷柔流入密雲,至石塘嶺,關口內建有城堡把守。光緒《密雲縣志》記:“石塘路城西五里有驃騎堡,白河由口入邊南流。”白河蜿蜒曲折,驃騎堡建在白河內側西岸。有資料顯示,驃騎堡呈長方形,東西牆長200多米,南北牆長不足200米。城牆由大塊毛石壘砌,下面有二層條石。這裏處於山區,城堡利用當地石材建成,面積不大,建造並不精細。
明朝極為重視關口要道,於洪武、永樂年間在這一帶先後建起眾多關口城堡,志書中記下了建造時間。但是,驃騎堡是何時所建,並無資料説明。驃騎堡距石塘嶺關口約二三里。明朝在驃騎堡的後方建起了規模巨大的石塘路城,置驃騎堡為關口前線。
驃騎堡的名稱與周邊城堡有着明顯不同。明代建的城堡多是隨當地取名。而驃騎是古名,多聯想到飛騎、將軍名號,甚至是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古詩中也有“君不見漢家驃騎千萬匹,無端闌入閼氏室”。古人重視關口,城堡的建造者要追隨英雄足跡,拒北方鐵蹄於關口之外,故借用此名。驃騎堡可能拗口,不好讀識,又與馬相關,當地人漸漸改稱馬營城堡。
站在石塘路城,望着開闊的庫水,浮想聯翩。相距不遠的水中就有驃騎堡遺址。當年城堡周圍種滿大樹,修密雲水庫時沒於水中,枯水時還能露出城牆殘石。而今庫水巨增,淹沒大樹,只露出些許冠頂。
石匣城規模宏麗薊鎮是長城沿線重要的防區,下分三協,其中西協分四路:牆子路、曹家路、古北口、石塘嶺路。古北口最為險要,有潮河劈山湧入。潮河起源於河北省豐寧縣,經灤平縣,自古北口入密雲。北方騎兵多從古北口破關,長驅直入,甚至兵臨城下。《四鎮三關志》作者坦言:“效祖曰:薊鎮以古北口為要衝。”
如何守住關口,考驗着防禦者的謀略。所以明朝在古北口修建長城,設立關口,建造城堡。潮河川內建有系列小石城,築起墩台,北部山中關口各建城堡,可謂防守嚴密。關口堡寨處於防禦前沿,一旦有大規模戰事發生,要有應對方略。因此在京城東北最為重要的通道,要有戰略縱深。
明初洪武年間,潮河畔建起土城,名石匣城堡。至嘉靖二十九年(1550)韃靼部俺答軍大舉進犯古北口,第二年又從牆子路入侵。兩次皆途經石匣,此地的戰略地位更為凸顯,於是精心增築石城,處於古北口後方,作為營城,駐紮重兵,成為京城東北的軍事重鎮。
石匣城堡規模宏麗,“石匣營距密雲縣治六十里,洪武中建,土城,嘉靖中增築石城,屹然遂為一巨鎮矣。”改建後的石匣城為方形,面積巨大,每面城牆都有500多米長。開設四座城門,東門“來曦”,西門“昭遠”,南門“昊瞻”,北門“朔鎮”,門額“玄天鎖鑰”,上有一座真武廟。四門均建有甕城,東、南、北城門與甕城的門不直通,只有西甕城門與城門直通。城的四角各建小甕城,上建角樓,城門甕城與角甕城之間再建八座小甕城,城外建有護城河。
古城中,對着城門有十字街道,分別稱為東、西、南、北大街。主要街巷有東街、西街、南街、北街、城隍廟街、草場衚衕、後倉衚衕、西頭條衚衕、西二條衚衕、西三條衚衕、西四條衚衕、大東胡同、小東胡同、丁家衚衕等。城中寺廟眾多,包括關帝廟、文廟、真武廟、火神廟、三皇廟、城隍廟、財神廟、土地祠、圓通庵、白衣庵等。石匣城率軍的是副總兵,還有縣丞署衙門、守備署、遊擊署、營房址等。至清代,光緒《順天府志》載:“東北六十里石匣鎮城,為縣丞治,遊擊、守備、千總、把總、外委駐焉。”
石匣城北面為古北口,西北望向白馬關及石塘嶺,東北接應曹家路、牆子路,處於各路兵馬的中心。《日下舊聞考》載:“由潮河川營至石匣營四十里,石匣營至白馬關四十里,白馬關至石塘嶺營四十里。”薊鎮西協駐紮於石匣城,便於統領指揮,支援調度,意義重大。
取名石匣另有故事。《日下舊聞考》記載:“城西平地有石如匣,深不可劚(zhú),故以名。”明人蔣一葵在《長安客話》中引用了王大用巡府的一首詩:“昔人藏劍處,石匣入雲根。萬里妖氛定,千年耿氣存。鬥文能自蔽,霜刃復誰倫?防護憑神力,常留鎮此門。”詩人描寫,石匣高聳,藏有寶劍,古人用此劍鎮妖除惡,留在此處,鎮守國門。而作者詩後補言,“劍今莫知所在”。看來詩人也是收集了明代的傳説,與戰爭年代人們的願望相合。
石匣城堡處在高嶺鎮田莊村南,如今已是一片庫水。前些年水位低,有人進城尋訪。後來水位升高,還有人乘船在水面上看到過水下城堡的輪廓。現在水位更高,石匣城淹沒於水下,輪廓也難尋覓。城雖在水下,但存有志書與古城的地圖,也算在歷史中留下了印跡。
原標題:水中三城見底藴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32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