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集散化小倉庫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文/趙心放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一組宋超市井圖)
宋朝分為南宋和北宋兩個階段,共享國319年。有篇文章説,宋朝為啥是封建社會諸多朝代中存在時間最長的之一?因為對外戰爭的勝率高,唐朝為55%,宋朝為70%。
一些文史愛好者經過研究發現,單純從次數算,宋朝的確是勝多,但一般勝在小規模的擊潰戰或防禦戰,輸的大多系實力消耗驚人且影響國勢的殲滅戰。在此有必要從深層次詳細聊聊宋朝各方面的實力到底如何?
(一)經濟科技文化發達
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曾這樣評價宋朝:“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這麼高的評價,的確是有事實根據的。
縱觀中國封建社會二千多年,宋朝在經濟上的發展可稱第一,包括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等,都有重大發展,航海業和造船業的發展,促進了對外交流,和當時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經濟貿易往來。
科技創新和發展在宋朝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四大發明在宋朝得到改進並應用,沈括的《夢溪筆談》被史學家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
文化事業的發達就更不用説了。我在寫的拙文中曾説到:有學者統計,兩宋三百年間,通過科舉錄取進士人數超過10萬人,傲居各代榜首:是唐至五代時期的近10倍,元代的近100倍,明代的近4倍,清代的3.8倍。
最著名的是嘉佑二年(1057年)考試。有人稱其為千年科舉第一榜。其中有以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的蘇軾、蘇轍、曾鞏三人;史稱“二程”的道學、理學大師,洛學創始人程顥和其兄弟程頤;大思想家、關學創始人張載。
宋朝的詩人詞家非常多,如蘇軾、陸游、辛棄疾、李清照等,其作品大多是流傳百世的經典之作。
(二)國防實在差勁
宋朝的國防確實差勁。以三個著名的和議為例。
景德元年(1004年)秋,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侵。本想逃之夭夭的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力勸下,被“御駕親征”到澶州督戰。
本來戰爭形勢有利於宋。但捨得花錢買平安的宋真宗,卻與遼訂立和約,就是史稱的澶(chán)淵之盟。主要內容有:遼宋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和約簽訂後,雙方罷戰百餘年。
金國崛起後,與北宋聯合攻遼。雙方最終商定,北宋攻取遼國燕京析津府(今北京),金攻取遼國的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縣)。滅遼之後,北宋收回燕雲十六州,將原來每年進供給遼國的銀、絹如數轉送給金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海上之盟”。
結果呢?金軍很快就取得戰略性勝利,宋軍久久不能攻取燕京。靠金軍把燕京攻下來後,北宋除了要把給遼的歲幣全數送給金外,還得每年給金100萬貫錢作為燕京的“代租金”。哎!真是錢多好辦事?
簽訂澶淵之盟和“海上之盟”,對一段時間的社會發展可算是好事,但從長遠看,越來越搞得“有國而無防”了。一個國家不管經濟科技文化如何發展,沒有強大的國防力量保衞行嗎?
經過岳飛等名將率軍浴血奮戰,在抗金形勢越來越好的情況下,偏安於東南半壁江山的南宋,考慮的頭等大事還是和議。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於紹興十一年(1141)與金達成史稱的”紹興和議“:宋向金稱臣,宋每年向金納貢銀、絹各25萬兩(匹)。以換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三)宋朝為啥“有國而無防”呢
根本原因是統治集團”重文輕武“!
眾所周知,宋太祖趙匡胤本是通過“陳橋兵變”上台的,正因為如此,在北宋建立之初,趙匡胤最擔心的就是武將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不知那天要脱掉他的“黃袍”。
他用了一招“杯酒釋兵權”良策,把那些手握重兵的開國將軍駕空,然後實行大換血,次一級的軍官則用一些資望較淺唯命是從的人充任。心眼多的趙匡胤還不放心,大刀闊斧地改革軍事制度,推行“更戍法”。
按照“更戍法”的規定,將士需常加以易置和調換,這樣雖然徹底消除了唐末五代軍事將領以武力威脅朝廷的隱患,但由於“將不知兵,兵不知將”,造成領兵主將不熟悉所率部隊的特性與戰鬥力,亦無威嚴讓部屬可信。
與此同時,明確實行“興文教,抑武事”的方針,廣開科舉海選,重用文人,科舉成為踏上仕途的最重要途徑。“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虜於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史籍上的這句話成為當時的社會寫照。
文武官員所受到的待遇也有巨大差別。北宋名將狄青和與其共事的韓琦儘管級別一樣,韓琦卻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裏,無奈的狄青發出了“韓樞密功業官職與我一般,我少一進士及第耳”的感慨。在這種社會風氣下,越來越多的人棄武從文,古代漢人身上的尚武精神日漸衰弱。
限於文章篇幅,軍隊防守安排重內部輕邊境,當官的把當兵的當傭人使喚,當兵的可交錢免訓練,軍事訓練玩花架子,軍紀渙散等,這些問題就不一一例舉了。對於勞苦功高的軍事將領,如岳飛、韓世忠、辛棄疾等,不是殺害就是不予重用,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四)受自然條件限制
從東北到西南的北宋邊境,由遼(金)、西夏、吐蕃、大理等環繞,它們大都是騎兵作戰很厲害的遊牧民族。宋朝基本上是步兵,沒有強大的騎兵兵團。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對步兵具有天然的優勢。宋朝不是不想大量發展騎兵,主要問題是沒有大規模適合養馬的場地。筆者認為宋朝國防力量薄弱,也有受自然條件限制這種説法,有一定道理。
飼養戰馬,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飼養場地要遼闊,需要大片的牧場供馬生長繁衍。二是必須飼養體力好的成年公馬。三是飼養戰馬要比較寒冷的氣候。
古代中國適合養馬的地區主要在西北和東北,漢對匈奴和唐對突厥的戰爭,能取得勝利,與在西北地區大規模養馬、建立強大的騎兵部隊不無關係。
宋朝的主要領地在黃河以南,那裏氣候濕潤温暖,不適合大規模養馬。要到西北東北地區養馬,宋朝的步兵是趕不走強悍的遊牧民族騎兵的,還何況宋內部一直“抑武”耶。
漢唐都城在關中平原。包括關中平原在內的甘肅東部和陝西大部地區是北宋的領土,這片地區在歷史上曾發揮過巨大的作用。漢代曾在那裏養過馬。但到了宋代,作為繁華地區,人口不斷增加,不斷開墾種植糧食,對生態環境破壞很大,已經承擔不起大規模養馬的消耗(據説養一匹馬和養6-7個人的消耗差不多)。
文末述評:筆者管見,宋朝“有國而無防”,有內部原因也有自然原因,但內部“重文輕武”是根本的原因,因為外部條件可以通過努力來創造。
此外,宋朝享年長有個重要原因,由於科技比較發達,將火藥大規模運用於了軍事,加之造船技術、軍事工程技術比較先進,在冷兵器時代,如在唐島之戰、合川釣魚城之戰等局部戰鬥中,能夠具有相當的實力,使敵人受到重創,這些延緩了南宋的衰亡。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會員,黃桷文學社副社長。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
(圖片來自網絡)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