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開網店的高考志願規劃師:預計200萬考生和家長即將湧來

由 撒宏才 發佈於 經典

文/金斌

編輯/千夜

郭震華是山東濰坊的考生,去年高考458分,比理科本科線高了15分。雖然考得依然不理想,但那已經是他復讀一年後的成績,他不想再復讀第二次了。

父母都是農村人,問了一圈親戚朋友,也沒有一個懂怎麼填志願的,只好求助於班主任。老師給他介紹了另一位姓牛的老師,頭銜是“高考志願規劃諮詢師”。當時牛老師開出的價碼是3800元,包辦志願的填報,如果最終志願落選,諮詢費全額返還。

打了一個折扣之後,父母咬牙給兒子請了諮詢師,除了前幾年造房子,這是家裏最大的一次開銷了。

所幸,郭震華如願上了大學,回頭想想,“三千多塊錢花得不怎麼值。”

但不可否認,學生的迷茫和家長的焦慮背後,又是一樁看起來還不錯的生意,這樁生意如今已經從線下延伸到了線上。

剛需

高考志願填報這門生意,真正火起來,也不過兩三年。在過去幾十年中,高考政策一直比較穩定,也比較單一,許多學校老師、歷屆考生,都能給出一些意見。但這些年,各省的高考政策都在發生變化,很多經驗都不管用了,社會上就衍生出一些專門機構看上了這一商機。

2017年,浙江第一批新高考政策下,考生第一次填志願,不分文理科讓很多考生和家長“手足無措”。

在諮詢師圈子裏,最喜歡舉的一個反面例子就發生在2017年的浙江。

當時,一位學生考了646分的高分,他卻報了同濟大學浙江學院,把一所民辦院校,當成了985學校去填報。數據顯示,當年,浙江就有40多位600分以上的考生,誤填了民辦院校。

都説高考是座獨木橋,在千軍萬馬中殺出一條血路後,卻在臨門一腳時出岔子,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是一個災難。

這也是為什麼高考志願填報被稱為剛需的原因。

“很多家長寧可信其有,不想信其無,2017年浙江的市場就火起來了。”

浙江省紹興市第一中學的學霸倪軍參加的就是2017年的高考,他記得高考前的半年裏,學校附近一下子開出不少志願填報服務的店,一對一輔導,報價都是五千起步的。原先一些輔導機構也開始推出志願填報的服務,包在培訓套餐當中,收費比外面相對低一些,幾百上千都有。

倪軍曾跟着同學去蹭過一次試聽課:“會講學校的排名,什麼專業熱門,講得很亂,唯一記住的是那個老師下課時,隨口説的玩笑話,千萬別選醫學護理,不然有一天你會發現隔壁外科的同事,正在給你開刀。”

倪軍把這話帶回去跟醫生的母親説了,還以為她會生氣,誰知母親也很贊同,並跟他説,“你要考金融或者計算機。”

搶手的意見領袖

“每年只要高考一結束,我就會突然多出許多親戚來。”在浙江大學某行政部門工作的葉少華(化名)老師説,很多完全不認識的遠房親戚,會通過各種關係網絡,轉過好幾道關口,成功找到自己,去年他接到過一個電話,對方自我介紹時,一開始是老家很久之前的鄰居的某個後生,説到最後,變成了“我外公某個同事的後人”。

早年,他還很好奇,究竟是哪個親戚,問一問,再排一排輩分,後來他發現,很多“沾親帶故”只是想跟他拉近一些距離,多一層親戚的身份,讓他能重視一些。

“不管是誰來問,我基本上都是有問必答的,誰家身邊沒幾個小孩,我總還是懂一些,能給點意見的。”葉少華説。

有一些分數,一拿到手,他是可以直接給出目標的。

兩年前,一個親戚孩子考了600多分,過了浙大的錄取線,來諮詢他的意見,葉老師毫無壓力地就把孩子推薦去了上海交大。

他也會分人去推薦,如果家庭條件一般的,他會推薦金融、計算機、醫學等專業,畢竟就業市場更寬,收入相對也會高一些,如果條件好的,他會問一嘴孩子的興趣,再根據興趣去推薦。

但多數人卻遇不到像葉老師這樣的親戚。於是,學校老師和家族當中,考上大學的人,就成了“意見領袖”。

劉峯2015年考入一所985大學,之後的每年都要輔導一個弟弟或者妹妹填報志願,雖然他也不知道自己獨生子女一個,哪來那麼多弟弟妹妹。2004年考上北大中文系的程偉就更搶手了,老家村裏,只要當年有人蔘加高考,他一定是首選的諮詢對象。這讓他頗感壓力,當年他的分數比北大錄取分高出十幾分,填志願“不是清華就是北大”,幾乎不用糾結,也幾乎沒有志願填報的實戰經驗,每次都特別擔心會誤人的前途。

他記得,早年也有專門的高中老師幫助學生填報志願,但是收費不過兩三百元,一聽現在動輒大幾千的費用,直呼不可思議。

新變化

不過,隨着互聯網時代技術的不斷創新,這幾年,填報志願也流行插上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的翅膀了。

過去,不論是專家、老師,還是高考過來人,志願填報很像老中醫把脈,全憑一身的經驗,對錯就在一念間,而現在,歷史經驗和邏輯數字化之後,志願填報有些不太一樣了。

耿忠誠在淘寶上擁有一家志願填報服務的店鋪,從2014誕生至今,做的一直是通過大數據平台來指導高考志願填報。

不過,店鋪的經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順利。

2015年-2017年,線下的志願服務機構發展迅猛,打着一對一輔導的服務項目,價格隨便就能攀上5000以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時的考生、家長對互聯網平台信任度不夠,哪怕線上的服務價格低得多,也很難獲得認同。“差一點就面臨倒閉了。”

如今,情況大為改觀,尤其是疫情推動了在線教育的發展,今年,包括網店在內,耿忠誠預計自己將可能接待200萬的用户。

今年,許多家長在高考前,就開始準備志願填報的信息獲取。考前一個季度,淘寶天貓“志願填報”課程累計成交達到4萬單。EWT天貓志願填報服務店鋪負責人陳啦啦表示,“高考出分階段,成交量還會暴增。家長的焦慮將在七月底在線上爆發,去年同期線上諮詢比例就佔到了50%。”

提供虛擬填報和指導課程的淘寶商家吳茂連説,”店鋪從5月底起就開始在淘寶直播開設公益課,對家長們諮詢較多的師範類、醫學類專業進行系統講解。“

關於大數據模型指導志願填報,陳啦啦提到一個案例。

2017年,浙江新高考改革的第一年高考。浙江杭十四中康橋校區的一名周姓考生,選考物化生,總分602分,成績比預想的低了很多。

周同學心儀的學校是西南交通大學,首選心理學相關的專業,其次是醫學類,父母則比較推崇語言學類和經濟學類。

系統對照往年信息,篩選出學校專業,讓考生根據自己的喜好程度排序,最終獲取到80個志願。最後,周同學被北京協和醫學院本科護理學專業錄取,投檔線位601分,剛好高了1分。

大數據被認為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黃金時期

不過,對於此類服務的使用感受,都是見仁見智。去年,郭震華花了3800元諮詢費買了在線服務,他覺得“不過如此”,但父母卻都很滿意,覺得“這些錢花得值”。

家長的目標很明確,花點錢,讓孩子在進大學的這最後一百米路上,別出現任何問題,而志願填報服務的商家,就是來替他們解決這些困惑的。

大部分家長在店鋪中留言的第一句話,都會表達同一個意思:能不能幫孩子報對志願。

有些家長還會問某個專業,比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相關的專業,今年諮詢得比較多,“但他們就是隨口一問而已。”

現實中,家長和孩子之間或多或少會存在代溝,孩子沒有踏入社會,對專業的定位,主要來自同學、書上,或者電視劇,並不是很瞭解這個專業。而在專業選擇上,家長更多會考慮將來的就業,計算機相關,金融類,管理類,大數據,自動化。而孩子可能會根據自己愛好去選,會對某個專業表現出“真愛”,比如有孩子選了地質類的專業,家長就特別想不通。在諮詢現場,家長和孩子經常會發生爭執。

焦慮的家長們自己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對高校、專業都缺乏足夠的認識,便只能將希望寄託在這些第三方服務機構上。尤其是在2020這個特殊的年頭,高考變得更加特殊起來:延期1個月開考;北京、海南、山東和天津第一年實行新高考,“家長的焦慮會成倍增長。”

而高考一“新”,大批考生和家長就會陷入困惑,而此時,便是高考志願填報諮詢生意的黃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