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 國倩 通訊員 董綴文 攝影記者 黃士峯
非數學專業畢業,卻像施展魔法一樣讓每個學生喜歡上數學課;非師範專業出身,卻在課內課外都深受學生歡迎,成為孩子們眼中的“全能姐姐”;從“板房小學”起步,卻用三年時間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教育之道,躋身於學校骨幹教師之列……洪山區廣埠屯小學清江錦城分校年輕教師袁雨,用她的成長經歷打消了部分家長對新學校、新老師是否“靠得住”的顧慮。
袁雨老師
近年來,隨着城市快速發展,新建學校不斷湧現,一大批像袁雨一樣的年輕老師“跨界”加入教師隊伍。得知自己被推薦為“荊楚好老師”候選人,袁雨説,“教育需要新思維,講台需要新活力,希望大家能多關注教壇新人的成長。”
不一樣的課堂
教完學生“教”家長
“袁老師你怎麼沒有打開攝像頭”“袁老師我要看看你再走”……疫情期間,每次網課結束時,孩子們總會吵着先在視頻裏看看袁雨老師了再離開直播間,不少孩子在課堂結束後仍久久不願離開。
袁雨和孩子們
原來,在袁雨老師課堂上,孩子們可以收集獎章兑換獎勵,“每次下課後,表現好的孩子會獲得一個‘樂學章’,十枚樂學章可以兑換小禮物或者小心願。”這種獎勵制度是袁雨一年級就定下的,很受學生歡迎。一次,班上有幾個孩子用獎章兑換了一次和她共進午餐的機會,讓她倍感欣慰,“那天中午有事沒忙完,讓孩子們先去吃,沒想到他們非要等我一起。”
低年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袁雨就在網上搜集動畫形式的微課吸引同學們關注。平時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掌握學到的知識,她還經常讓學生在課堂上當小老師,為同學們解答題目。
疫情期間上好網課,少不了家長的支持。為此,袁雨一直和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出於信任,家長們經常晚上十點後給她發消息尋求建議,“無論是學習、生活,還是教育方法,她就像個‘智慧錦囊’一樣,總能給出好的建議。”三(3)班施欣瑤的媽媽説,在袁雨老師身上,她學到了很多教育理念和輔導孩子作業的方法。
不一樣的思維
工科知識打開新世界
“我很喜歡小孩子,也特別希望能把我學到的知識和經驗都分享、傳授給我的學生們。”從華中農業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後,袁雨放棄了本專業高薪工作,轉而成為一名教師。雖不是學的數學專業,但袁雨十分熱愛數學,也希望讓孩子們愛上數學。平時,“跨界思維”也讓她的課堂妙趣橫生。
一年級時,大家每週最期待的便是袁雨老師在課上講數學繪本。“每週我會利用一節數學課講繪本。”袁雨説,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除了計算,更重要的是一種思維方式。由於低年級的孩子都特別喜歡畫畫,所以袁雨在講數學繪本時,除了數學知識本身,也會講解繪本的設計,逐漸滲透版面設計、故事編寫的概念,以及繪本故事裏藴含的道理等等。“設計方面的講解就需要用到我所學專業的知識,孩子們經常聽得津津有味。”
帶領孩子們將“數學”畫在T恤上
二年級時,學生們漸漸已有了一定的數學繪本素材積累。她就開始讓他們動手設計數學微繪本,培養他們的合作、創作能力。在一次科技比賽中,她還用廢紙箱製作了一個小型空氣淨化器,並在課堂上為學生們講解最基本的原理,“課後孩子們都吵着要我教他們做”。
“暑假時,袁老師還為學生開啓了一個發明創造的平台,很多時候她不僅在教數學,更注重的是培養孩子們的綜合素養。引導孩子們探索不曾涉及的領域,培養拓展性思維。”廣埠屯小學清江錦城分校校長張同祥説。
不一樣的陪伴
不僅是老師也是親人
課上,她是老師。課後,她便成為了學生堆裏的“孩子王”。每到下課,操場上總會看到袁雨和學生們玩遊戲的身影。“雨天或者霧霾天氣,孩子們不能到室外活動。為了不讓孩子們失落,我會到教室教孩子們唱歌、玩‘杯子舞’。”每當袁雨老師一出現,教室裏便會充滿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袁雨和孩子們共進午餐
“漸漸地,孩子們把我當成了他們的朋友。”袁雨説,只要學生真正把你當朋友,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2019年暑假,袁雨剛加入學校學生成長指導中心,一名多次離家出走的三年級小男孩樂樂(化名)引起了她的注意。“中午吃飯了沒?”“今天有什麼開心的事?”……每天,袁雨一有時間就和樂樂視頻通話。“袁老師每天都表揚我,和我聊天,就像媽媽一樣。”樂樂説。
“孩子的心靈是純潔的,只有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心聲,我們才能能走進孩子的心靈,讓他們更健康地成長。”在袁雨的陪伴以及家長的努力下,樂樂逐漸變得越來越懂事、陽光。“現在他不僅沒有離家出走了,還會主動跟我分享他每天的日常。”袁雨説。
“袁老師雖然不是班主任,但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把她當作心靈的依靠。”施欣瑤的媽媽説,“她把我們的孩子當成了自己的小孩,也和我們成為了要好的朋友”。前段時間,施欣瑤同學由於生病,父母非常難過,“當時家裏人情緒都很不好,孩子小也不願意配合治療,我一度很壓抑。”施欣瑤的媽媽説,治療期間經常一碗中藥要哄着孩子喝,甚至幾個小時才能喝完。
“袁老師瞭解到我們家情況後,經常幫我們一起尋找治療方法,不僅鼓勵孩子,還經常開導我。”每週五晚上7:30是袁雨與孩子約定的視頻談心時間,分享一週的生活和心事。“漸漸地,我們和孩子的情緒都好了很多。現在孩子眼睛裏有光了。”施欣瑤的媽媽感慨,“袁老師就像一道光,照進了我們家裏,她不僅是老師,也是我們的親人。”
不一樣的成長
多角色與學校同進步
作為一個轉行到教育屆的新老師,袁雨的成長之路並不容易。新建學校、新入職老師,一切都是新的挑戰。“剛進校時,學校還在板房裏過度,每天放學後,我們都會留下來討論教研、商量第二天上課內容、分享教學經驗。”袁雨説,經常晚上八九點,老師們還在討論教學,這一習慣保持到現在。
袁雨上課
為了讓自己進步更快,每次上課她都會用手機錄音,回家後再一遍遍地聽,尋找問題,並把經驗分享給其他年輕老師。“學校也經常給年輕老師上公開課的機會。平時的教研,校長會經常參加給我們指導意見。每週還有專家、教研員進校指導。”袁雨説,前輩們的指導和學校提供的機會讓她進步很快。她曾先後獲得武漢市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一等獎,洪山區第十六屆“進取杯”一等獎等榮譽。而在“袁雨們”的努力下,這所新建小學也迅速成長為洪山區知名學校。
今年已是袁雨工作的第四個年頭,30歲出頭的她已是年級數學備課組長,並負責學校人力資源、德育等事務。同事劉會老師説,新建學校的老師要一崗多能,袁雨不僅教學方面優秀,班上的數學成績名列年級前茅,還把手頭上多如亂麻的行政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甚至於因為她有設計專業背景,學校的宣傳板、設計方面的工作也都是她“承包了”。
“有時候是挺累的,但多重角色讓我得到了全方位的鍛鍊,我很樂意多做一些。”袁雨説,事務繁忙時,她會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做好規劃,“事情越多越容易出錯,我就像做科研項目一樣對待,分項分步解決,多請教、多思考。”
“袁老師是年輕老師,但是她無論是教學還是行政工作,都體現出沉穩老練的一面,打破了人們對年輕老師固有的偏見。我認為這正是得益於她嚴密的工科思維和共情能力。現代的教育是多元的,學生的發展是多彩的,我們需要更多這樣‘跨界’的優秀老師。可以把袁雨視為未來年輕老師教科書式的畫像。”張同祥説。
【來源:楚天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