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高麗,沒成功,反損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了京杭大運河後還不夠,還要多次乘船去江南巡遊。楊廣的所作所為讓全國上下一地雞毛,因此,隋朝雖強,也迅速地消亡了。基於這樣的歷史,很多人都不禁唏噓,或許,換一個稍微平庸一點的皇帝,隋朝也不會以這種方式滅亡,比如説,如果原本當太子的楊勇沒有死,那麼歷史又會是怎樣的走向呢?楊勇會像弟弟一樣,把國家在短短時間內搞得一塌糊塗嗎?
歷史受生產力影響,不過,歷史上也總有一些人,以一己之力,影響了大勢。比如説曹操,在門閥力量處於上升時期的當時打破俗見,發佈求賢令,讓門閥政治的到來延後數十年。當然,也有一些人靠着個人的力量,反過來加速了一個王朝的滅亡。隋朝是一個特殊的朝代,隋朝很多方面都和秦朝高度相似,比如他們都終結了數百年的混亂,建立了大一統王朝;他們都設立了為後世借鑑的制度,卻同樣的短命。
實際上,隋朝是一個非常強大的王朝,隋朝鼎盛時,國家連年豐收,據時人統計,當時隋國的存糧可以讓國家上下的人平白而吃上數年,當時隋國的國力和盛唐不分伯仲。隋朝之所以如此短命,僅僅過了37年,是有多重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還是楊廣的橫徵暴斂。和很多人印象中不一樣的是,楊廣並非是昏庸的君王,他從小就有早慧,心有大志向。一開始,隋朝的太子是他的哥哥楊勇而並非是他,被野心驅使的楊廣,自然不甘心就此做一個小小的王爺,於是楊廣就想辦法把楊勇搞垮。楊廣當上皇帝之後,為了建功立業,就發動全國的力量,遠征高麗,修建大運河。
遠征高麗,是為了削弱門閥。隋朝時,門閥的力量非常強大,嚴重威脅到了皇權的統治,為了削弱他們的力量,楊廣就命令他們出人出力,去出兵攻打高麗。修建大運河,是考慮到當時南北的經濟發展,南方經過六朝的發展,已經是中原王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所以才要修建京杭大運河,加強南北的溝通。從這個角度看,楊廣的所作所為,確實像是一個明君之舉,在後來的實施過程中,楊廣也沒有跑偏。實際上,隋國的垮台,不是因為楊廣的昏庸,而是亡於楊廣的心急。楊廣太想做一個千古明君了,什麼事都想加速做完,而在古代,無論是打高麗,還是修建大運河,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同時做這兩件事,讓國家陷入動盪之中,對老百姓來説,楊廣就是一個橫徵暴斂的昏君了。
或許我們可以從史書上對二人的一些評價為基礎,來推測一番。史書記載,楊勇秉性忠誠,但是城府不深。比起楊廣的鋒芒畢露,楊勇只能説算是個普通人。隋朝是在原本北周的基礎上建立的國家,很多制度都沿襲了北周的制度,比如説八國柱制度,正是因為這一項制度的存在,才會出現上文中門閥勢力威脅皇權的情況。在隋朝的朝中,存在着大量的出身於門閥的人,這些人表面上忠於皇上,實際上都是為自己家族的力量着想,因此隋朝的政治局勢非常複雜。
忠厚的楊勇,連自己的弟弟都鬥不過,更別論自己的弟弟都整治不動的門閥勢力了。楊廣為了抗衡門閥,可謂是招數百出,如:遷都,科舉,徵高麗等等,這些都是些非有魄力之人不敢決定的招數,傳統的楊勇恐怕不會想出這些辦法。比方説遷都,楊廣的這一招直接讓門閥們遠離了自己的大本營,有效地削弱了他們的勢力。而如果楊勇繼位,很可能在決不決定遷都這件事上猶豫不決,和一羣大臣在朝堂上搞成口舌上的拉鋸戰,以至於這招妙棋用不出來,久而久之,楊勇很可能就會大權旁落,成為一個傀儡皇帝。門閥們很可能漸漸地控制了隋朝政治,甚至於演變出東周,西周分裂那樣的事件。
再説,楊勇也根本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是個傳統意義上的正人君子,他雖然性格比較温順,但在奢侈和好色上,他和自己的弟弟是一個德性的,史書上説楊勇在身為太子的時候,就有很多內寵,喜歡詩詞歌舞這樣的風流之事。可見,楊勇就算是當上了皇帝,也會是一個和楊廣並駕齊驅的好色君王。更有趣的是,楊廣在沒有當上太子之前,半點都沒有表現出自己的好色,他和自己妻子結婚的前十年,一直都沒有納妾室,這讓獨孤皇后另眼相看。以楊廣後期的表現一起看,誰都會為楊廣的隱忍驚歎,這份耐力,同樣也是楊勇所不能及的。
不過,大權旁落也好,好色也罷,歷史前任君王昏庸,繼任君王勵精圖治的戲碼也不少,隋朝滅亡最根本的問題還是三打高麗和興建京杭大運河,如果楊勇繼位的話,結合我們前文分析的,他優柔寡斷的特點,很有可能不會去做這兩件事。而他不做這兩件事,關隴豪族就不會有可乘之機,隋朝就能獲得更多的時間去和門閥勢力磨合或博弈。送這個角度來看,楊勇雖然或許不能做一個好皇帝,但如果他登基,反而可能讓隋朝這個短命的王朝變得長壽。
不過,歷史就是歷史,楊勇也好,楊廣也罷,這兩兄弟之間的一念之選擇,在後來橫空出世的唐盛世面前,都只有淪為背景板的份。歷史就像是一顆擁有無數分支的樹,被楊廣這個過強的補品直接毒死的隋朝,固然令人惋惜,但不至於令人懊惱。比起一些在要殉國的時候説水涼不想跳的可笑之人來説,隋朝的事蹟也算是轟轟烈烈。徵高麗的經驗,京杭大運河這份澤被後世的禮物,隋末門閥力量的削弱,這些都算得上楊廣的成就,這樣説來,楊廣也算是有所作為的帝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