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道作文題裏到底藏了什麼文章?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迎來一次特殊的高考。歷來備受矚目的高考作文題目,是否真的如考前社會普遍猜測的以疫情為主題?重點考查考生的哪些能力?命題思路透露了未來高考的哪些趨勢?記者採訪了多位權威教育專家。
多地命題涉疫情
由於使用不同的試卷,2020年高考語文試卷作文題共11道,其中5道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分別為全國Ⅰ卷、全國Ⅱ卷、全國Ⅲ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各命制1道,北京命制2道。
“猜對了開頭卻沒猜對結果”——人們發現,一方面,疫情確為多地高考作文的主題;但另一方面,命題的切入點卻大不相同。
記者梳理發現,11道作文題中有多道題目與疫情有關。疫情所引發的全社會對於個體與羣體關係、全球化、人類命運共同體、職業情懷等各方面的思考,均體現在命題中。
“對於疫情的切入非常巧妙、接地氣,也是一次全國抗疫再學習、再教育。”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説。
如全國新高考Ⅰ卷作文題“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選取中國抗疫行動中最具代表性的場景和特定的視角提出寫作任務;天津卷的“中國面孔”,則聚焦疫情下的醫務工作者等人物;全國Ⅱ卷作文題“攜手世界,共創未來”,引導學生從相互支持、團結合作入手,思考人類的危機應對之道,體會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前瞻性。
相當一部分作文題目貼近生活、以小見大,引導學生感悟人生、發現自我。如全國Ⅲ卷的“如何為自己畫好像”,全國新高考Ⅱ卷的“帶你走近____”,北京卷的“一條信息”,上海卷的“轉折”等。
近年來,中學教育對於歷史和古典文學的重視,充分體現在高考作文中。高考語文命題組專家表示,全國Ⅰ卷作文題“歷史人物評説”,材料有齊桓公、管仲、鮑叔君臣合作、共成霸業的歷史陳述,有後人對歷史人物的不同評價,讓學生感受歷史、品評人物、觀照現實、思考個人發展。此外,北京卷的北斗衞星、江蘇卷的智能互聯網等主題涉及最新科技話題,彰顯了高考命題的前沿性。
專家指出,今年作文題的考查重點包括社會關切、實際應用等。例如,全國Ⅰ卷要求作文為發言稿、全國Ⅱ卷的要求是演講稿形式、全國Ⅲ卷規定體裁為書信、全國新高考Ⅱ卷規定寫主持詞。
透露一些命題趨勢
多位教育專家表示,觀察近年考題,能看出語文教育的一些重要趨勢:
——時代與家國的關切。梳理近年來的高考作文題不難發現,家國情懷的主題頻頻出現。如2017年全國Ⅰ卷作文題“中國關鍵詞”中囊括了“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2018年的全國Ⅰ卷以“世紀寶寶中國夢”為主題,以及2019年全國Ⅱ卷的“青春接棒,強國有我”等。陳志文説,近年來,高考作文命題更加關注時事和社會重大事件。以往的“兩耳不聞窗外事”已行不通,考生不能與社會脱節,需要充分了解世界。山西太原第五中學語文老師趙旭説,青年學子需要更多站在時代的“C位”上思考問題。
——經典與文化的傳承。2017年高考作文中有3道題和書有關:浙江卷作文題“人要讀三本大書”、天津卷“重讀長輩這部書”和山東卷的“24小時書店”。2019年北京卷“中華文明的韌性”、上海卷“中國味”則引導考生深入領悟中華文明“韌”的精神內核。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特級教師許紅明説,作文題越來越多考量經典與文化,這要求學生多讀書、勤思考、瞭解歷史,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增強文化自信。
——思維與視野的延展。專家認為,作文命題的內容更豐富、視野更開闊。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高三語文備考組組長蓋英俊説,人們對很多問題的看法不再固守同一角度,也沒有不變的結論,因此備考也要更多引導學生,不能先入為主、囿於成見,而要針對具體的人和事深度思考。趙旭也表示,作文沒有萬能模板,只有萬能思維。作文寫作要“穩中取新”,“前寫作”做足功課,寫作自然會水到渠成。
新華社
來源:昆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