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一共有六個皇弟,除了早死的元幹、偷情喪命的元羽和反叛而死的元禧,還剩下三位。
三人當中,彭城王元勰的死最令人嘆息。
元勰,字彥和,少小聰明,好學而且擅長詩文,氣質卓然不羣,性格平和温厚。
有一次,元勰陪伴孝文帝去代都,途經上黨,山路兩邊生着幾十棵大松樹。孝文帝在松樹下駐足,要求元勰以松樹為題,現場作詩,而且附加一個嚴苛的條件:兩個人相距大約十步,元勰必須一邊走路一邊構想,走到孝文帝身邊時一定要把詩做出來。
元勰遵旨,還沒有走到孝文帝面前,詩已經做好:“問松林,松林經幾冬?山川何如昔?風雲與古同?”
元勰一定是想起了曹植七步成詩的典故,才出此語。雖然此詩不如曹植的詩那樣嚴整,詩句中體現的快智,依然不同尋常。因此孝文帝大笑,開玩笑説:“你這是借詩責備兄長啊。”
元勰與孝文帝兄弟親穆。孝文帝病重時,元勰一方面要管理朝廷事務,一方面又要抽時間陪伴在孝文帝身邊,盡誠盡力,對皇兄的飲食醫藥的種種細節,處處留心。
這一點讓孝文帝很是感動,病情好轉之後,車駕返回到京城,任命元勰做了司徒、太子太傅。
太和二十三年正月,南朝蕭寶卷派陳顯達進攻荊州,三月,孝文帝親自帶兵征討陳顯達,元勰協助統領軍隊。
途中孝文帝再一次發病,內外事務全都需要元勰定奪,每天忙得他衣不解帶,顧不上整理自己的衣容,蓬頭垢面。孝文帝人在病中,神志易怒難測,許多事情常常遷怒於元勰,對他厲聲斥罵,其他的侍者一不小心就會被處死。
元勰小心維護勸解,同時請求孝文帝另選一位親王掌管軍政大事,自己可以集中精力料理皇帝的生活。
兄弟二人因此有一段談話,論及孝文帝死後的權力安排。孝文帝説:“如果我病不治,將來執掌軍隊、維護社稷的事,除了你還能靠哪一個?”
大軍走到馬圈,孝文帝的病勢越來越沉重。此地距離陳顯達的兵營只有幾里路,眾將奮力打敗敵軍。孝文帝囑咐元勰説:“我恐怕不行了。雖然這次打敗了陳顯達,但國家安危全在你一人身上,你是皇太子的叔叔,要盡力輔助他。”
元勰哭道:“我當然應該盡命效力。只是近年來我位高權重,難免遭人忌恨。不是我貪圖安逸,希望陛下明鑑,未來時機合適,請允許我全身而退,以避禍端。”
孝文帝沉思良久,慢慢説:“你的話很有道理。”
然後孝文帝給皇太子寫了一份手詔,大意是説:多年以來,你六叔元勰謹守朝規,不貪圖榮華富貴,像白雲一樣清潔,像松竹一樣正直。我們兄弟之間關係親密,元勰一直嚮往閒散的生活,能夠遠離俗世的紛擾。身為兄長,我一直不捨得讓他離開。等我百年之後,你可以聽憑元勰去留。你是一個孝子,不要違逆我的願望。
孝文帝最終死在回京的途中。元勰擔心消息傳出去,引發不測,所以與幾位核心大臣商量,秘不發喪。
大家每日裏照常出入皇帝的寢帳,似乎一直在侍疾進膳。同時元勰派人飛速通報皇太子。那些日子裏,元勰心中悲傷疲憊,表面卻要鎮定安詳,甚至時不時地流露一點喜悦之色,以安定人心。
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將士們全然不知皇帝已死。一直走到魯陽,一切準備妥當之後,方才正式發佈皇帝駕崩的消息。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皇太子元恪即位,就是宣武帝,元勰把亡帝的遺詔交給宣武帝,宣武帝這一年只有十六歲,請求元勰輔政。
許多人想起當初皇帝病重時元勰那些表現,不理解他隱瞞真情的苦心,反而懷疑他對皇帝之死全無悲傷之意,一定是心懷異志。
咸陽王元禧就是這樣想的,並且當面對元勰説出自己的懷疑:“最近這段日子,你不僅非常勤勉,還危險至極。”
赤裸裸的譏諷,讓元勰很不滿意,回應説:“兄長年齡比我大,見識比我多,應該明白這些日子我過得多麼艱難,多麼危險。”
元禧説:“看來,你是感覺我來得太晚,因此不滿。”
元勰明白自己權位太高,遭人忌妒,就向宣武帝提出隱退,説明先帝臨終前已經同意他的要求。宣武帝不答應,只管對着元勰痛哭。無奈,元勰態度堅決,去意已定,最終宣武帝讓元勰做了定州刺史。
於左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