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歲張幼儀再嫁徵求兒子意見,兒子回信是對父親徐志摩最好諷刺

徐志摩是民國時期的著名詩人,他的才華是毋庸置疑的,一首《再別康橋》可以説是膾炙人口,成為新月派的代表之作。雖然徐志摩的才華十分令人欽佩,但是他的人品就實在令人不敢恭維了。他為了追求自己眼中所謂的愛情,不但沒有盡到絲毫的丈夫責任,甚至也沒有承擔身為父親應該承擔的責任。

49歲張幼儀再嫁徵求兒子意見,兒子回信是對父親徐志摩最好諷刺

徐志摩的原配夫人是張幼儀,15歲的時候就在四哥張嘉璈的介紹下嫁給了徐志摩,並且還給他生下了長子徐積鍇。在徐志摩出國留學的那些年裏,張幼儀一個人承擔了贍養公婆、養育子女的重擔。當時的張幼儀還只是一位18歲的少女,雖然每天都非常的辛苦,但是張幼儀卻並沒有抱怨,盡到了一個媳婦和母親應該盡到的責任。

在1920年,張幼儀遠渡重洋來到歐洲和丈夫團聚,然而卻遭到了丈夫徐志摩的冷落對待。甚至徐志摩去碼頭接張幼儀的時候,從頭到尾都是一副不耐煩的神色。張幼儀來到歐洲沒幾個月,徐志摩就提出了離婚。當時張幼儀已經有了兩個月的身孕,正懷着徐志摩的第二個孩子。但是徐志摩卻非常的絕情,為了讓妻子離婚,甚至狠心的讓妻子把孩子打掉。

49歲張幼儀再嫁徵求兒子意見,兒子回信是對父親徐志摩最好諷刺

張幼儀是一個獨立、堅強的女人,既然徐志摩已經狠下心來要離婚,張幼儀也就選擇了放手,兩人在柏林簽字離婚。在離婚之後,張幼儀並沒有把孩子打掉,而是生下來自己一個人獨自撫養。當時張幼儀一邊在裴斯塔洛齊學院攻讀幼兒教育,一遍照顧小兒子彼得,生活過的非常的艱辛。儘管張幼儀非常盡心盡力的照顧孩子,可是這個孩子還是在4歲的時候夭折了,這對張幼儀造成了非常大的打擊。

後來張幼儀回到了國內,成為了著名的商業女強人,一邊經營自己的事業,一邊培養長子徐積鍇,後來還把他送到了美國留學,成為了一名工程師。在1931年徐志摩因為飛機失事去世之後,張幼儀又主動承擔起照顧徐志摩父母的責任。雖然此時的她已經不是徐家的媳婦,但是在她的眼中,徐志摩的父母始終是自己孩子的爺爺奶奶。

49歲張幼儀再嫁徵求兒子意見,兒子回信是對父親徐志摩最好諷刺

張幼儀的前半生,可以説都是為了他人而活。她贍養昔日的公婆,培養兒子成材,卻始終沒有為自己考慮。就這樣,一直到了49歲的時候,張幼儀還是孤身一人。

當時張幼儀居住在香港,她有一位鄰居叫蘇紀之,是一位文質彬彬、温文儒雅的醫生。蘇紀之和她一樣,也有一段不幸的婚姻。共同的人生經歷,讓兩人之間產生了好感,並且在不久之後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雖然張幼儀想和蘇醫生共度餘生,但是她認為自己是個寡婦,如果再嫁的話應該當聽兒子的話。於是她就寫了一封信給遠在美國的兒子徐積鍇:

爾在美國,我在香港,相隔萬里,晨昏誰奉?母擬出嫁,兒意云何?

49歲張幼儀再嫁徵求兒子意見,兒子回信是對父親徐志摩最好諷刺

徐積鍇當時已經移民到美國生活了,是一位土木工程師。他的的性格和父親徐志摩截然不同,是一位非常懂得感恩的人。他在收到母親的來信之後,才意識到在過去的這麼多年裏,母親為了照顧他,犧牲了自己的一生幸福。於是他懷着愧疚、感恩的心情寫了一封回信:

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徐積鍇的這封信可以説是情真意切,流露出對母親張幼儀深切的感恩之情,並且在信的最後還説,如果母親真決定要嫁人的話,他也會把此人當父親一樣對待。徐積鍇的這封回信,可以説是對父親徐志摩最好的諷刺。因為徐志摩的一生當中,沒有承擔過一絲一毫身為丈夫、父親的責任。如果徐志摩要是看到兒子的這封信,恐怕會羞愧的無地自容。

49歲張幼儀再嫁徵求兒子意見,兒子回信是對父親徐志摩最好諷刺

張幼儀在嫁給蘇紀之之後,兩人度過了一個十分幸福快樂的晚年。在張幼儀67歲的時候,夫妻二人還再次到歐洲旅遊,重新遊覽了張幼儀年輕時候在歐洲居住的地方。在共同生活了18年之後,1972年蘇紀之因病去世。在辦理完丈夫的喪事之後,張幼儀也飛往美國和自己的家人團聚。1988年,張幼儀因病去世。在去世之後,遵照張幼儀生前的遺願,徐積鍇在母親的墓碑上刻下了“蘇張幼儀”四個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32 字。

轉載請註明: 49歲張幼儀再嫁徵求兒子意見,兒子回信是對父親徐志摩最好諷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