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當眾燒燬部下暗通袁紹的書信,背後卻有個陰招,盡顯奸雄本色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三十回,發生在官渡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荀攸、曹操和袁紹。原文如下:

曹操當眾燒燬部下暗通袁紹的書信,背後卻有個陰招,盡顯奸雄本色

荀攸獻計曰:“今可揚言調撥人馬,一路取酸棗,攻鄴郡;一路取黎陽,斷袁兵歸路。袁紹聞之,必然驚惶,分兵拒我;我乘其兵動時擊之,紹可破也。”操用其計,使大小三軍,四遠揚言。紹軍聞此信,來寨中報説:“曹操分兵兩路:一路取鄴郡,一路取黎陽去也。”紹大驚,急遣袁譚分兵五萬救鄴郡,辛明分兵五萬救黎陽,連夜起行。曹操探知袁紹兵動,便分大隊軍馬,八路齊出,直衝紹營。袁軍俱無鬥志,四散奔走,遂大潰。

曹操當眾燒燬部下暗通袁紹的書信,背後卻有個陰招,盡顯奸雄本色

袁紹披甲不迭,單衣幅巾上馬;幼子袁尚後隨。張遼、許褚、徐晃、于禁四員將,引軍追趕袁紹。紹急渡河,盡棄圖書車仗金帛,止引隨行八百餘騎而去。操軍追之不及,盡獲遺下之物。所殺八萬餘人,血流盈溝,溺水死者不計其數。操獲全勝,將所得金寶緞匹,給賞軍士。於圖書中檢出書信一束,皆許都及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左右曰:“可逐一點對姓名,收而殺之。”操曰:“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遂命盡焚之,更不再問。

曹操當眾燒燬部下暗通袁紹的書信,背後卻有個陰招,盡顯奸雄本色

按照小説的情節發展,曹操火燒烏巢,袁紹大將張郃和高覽又歸順了曹操,令袁紹大軍人心惶惶。謀士荀攸建議曹操故意放出將兵分兩路攻擊鄴郡、黎陽的假消息,誘使袁紹分兵,之後再集中兵力向袁紹的官渡大營發動突襲。曹操依計而行,袁紹果然上當,從官渡調走了十萬大軍。曹操得知袁紹中計後,立即將全軍分成八路,向袁紹大營發動猛攻。袁紹措手不及,八萬將士被殺,自己倉皇而逃。戰鬥結束後,在袁紹丟棄的物品中發現不少曹操手下的文武與袁紹暗通的書信。有人建議曹操找出這些人並全部除掉,但卻遭到曹操的拒絕。曹操將這些書信付之一炬並不再追究。

曹操當眾燒燬部下暗通袁紹的書信,背後卻有個陰招,盡顯奸雄本色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不計其數”, 意為沒辦法計算數目,形容極多。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宋代周密所撰《癸辛雜識別集下?襄陽始末》中的“火炮、藥箭射死北兵及墜水者,不計其數。”

曹操當眾燒燬部下暗通袁紹的書信,背後卻有個陰招,盡顯奸雄本色

小説中描述的這段袁紹與曹操在官渡的最後決戰,與真實的歷史較為接近,但也有部分情節稍有差異。據《三國志?袁紹傳》載:“紹將高覽、張合等率其眾降。紹眾大潰,紹與譚單騎退渡河。餘眾偽降,盡坑之。”該傳注引《漢紀》則稱,被坑殺的袁軍將士共計八萬餘眾。而《三國志?武帝紀》注引《獻帝起居注》卻提到:“凡斬首七萬餘級,輜重財物巨億。”不過,在《三國志》及相關史料當中,並無荀攸獻策令袁紹分兵的記載,可見這一情節僅僅是小説作者的虛構。之所以下這個結論,是因為在官渡之戰中,袁紹大軍的總兵力只有十萬人,因此也就不可能分兵十萬。

曹操當眾燒燬部下暗通袁紹的書信,背後卻有個陰招,盡顯奸雄本色

至於小説中提到的曹操燒燬文武暗通袁紹的密信,也是真實的歷史事件。《三國志?武帝紀》明確記載:“公收紹書中,得許下及軍中人書,皆焚之。”在該傳注引的《魏氏春秋》中,曹操還説了這樣一番話:“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眾人乎!”

曹操當眾燒燬部下暗通袁紹的書信,背後卻有個陰招,盡顯奸雄本色

不過,曹操是否真的對曾經暗通袁紹的手下文武既往不咎、不聞不問呢?答案是否定的,曹操在這件事情上還是有陰招的。據《三國志?趙儼傳》注引《魏略》載,官渡之戰期間,時任陽安太守的李通也曾經秘密與袁紹有過來往,但戰後曹操卻未能在被繳獲的書信中找到相關的書信,懷疑是當時擔任丞相府主簿的趙偐私下提醒過李通。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曹操在當眾燒燬這些書信前,曾經秘密命人將這些書信進行過抄錄,同時還暗中進行調查,以便隨時使用。後人皆曰曹操是奸雄,從這個舉動來看,果然是名副其實。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19 字。

轉載請註明: 曹操當眾燒燬部下暗通袁紹的書信,背後卻有個陰招,盡顯奸雄本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