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選專業,“高薪”不如初心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經典

評論員觀察

近日,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以文科676分的高考成績,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一事,成為熱議話題。一方面有人憂心“頗為冷門的考古專業沒‘錢’景,還可能不好就業”,另一方面則是眾多文博界的專家學者力挺,並伸手“團寵”。

選學校、選專業,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曾在選專業時陷入糾結,甚至和家人發生爭執。而爭執,往往聚焦於高考專業究竟是選“興趣”還是選“高薪”上。

要我説,“高薪專業”本就是個偽命題。

首先,何謂“高薪專業”?每一個行業的收入並非都處於同一水平,我們無法將某一具體行業跟“高收入”直接掛鈎。更何況,開設同一專業的學校檔次、老師授課水平參差不齊,同一個專業的畢業學生學術水平、專業能力也存在高下之分,其收入豈能一概而論?其次,“熱門專業”能“熱”多久?這麼多年來各個行業冷熱交替,某一行業的優勢能夠保持多久,沒人説得清楚。今日的香餑餑,轉眼就可能成了明日黃花。

退一步説,就算存在相對的“高薪專業”,也未必適合每一個人。相信大多數人身邊都不乏專業與就業不匹配的例子。筆者就有一個同學,考入了中國最高學府的王牌專業,但在歷經長達六年的苦讀之後,仍舊無法對這一專業產生熱愛,最終選擇了一個與專業毫不相關的工作。當然,這種選擇應該獲得尊重,但未免讓人可惜,他最寶貴的數年學習光陰似乎並未得到最大程度的價值體現。

那麼,在選擇專業時,何不多考慮自己的興趣?仔細想想,寒窗十餘年,除了在文理分科時做出選擇之外,大多數學子的學習生涯無非是經歷升學考試、依據分數被本地中學錄取、學習統一科目……按部就班,大同小異。高考結束後的填志願流程,對於絕大多數考生而言,幾乎是人生中經歷的第一個具有高度參與感的關鍵抉擇。這種抉擇在某種程度上,代表着學子的個人成長,讓他們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促使他們去探索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堅定做出選擇併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令人欣喜的是,北京師範大學考試與評價中心2019年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歷史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漢語言文學、心理學、法醫學等傳統上被認為“冷門”的學科已經成為“00後”考生最喜愛的專業。這從側面反映出,這一代從小生活在信息爆炸中的學子,面對着更為寬容的家庭和學校氛圍,有着較強的理性選擇能力和較為寬廣的視野,更樂於接受新事物,更加註重個人興趣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正如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畢業於北大考古系的樊錦詩對鍾芳蓉的祝福和勉勵一樣,我們希望更多的學子能夠從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開始,“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靜下心來好好唸書”。

(許曉芳)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