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文狀元,中國歷史上還有一類“狀元”很厲害,一旦考上富貴不愁

中國歷史上的武舉制度創始於唐代,武則天於長安二年開設“武舉”,選拔有武藝的人。明朝武舉創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沒有確定下來。清朝的武狀元,在選拔考試上,與之前朝代的制度有所不同。再加上,國家的大力提倡,制度的日益嚴密,錄取的相對公正。也因此,民間習武者對武舉考試趨之若鶩。

首先,從制度上來看,清朝沿襲了明朝末年的考試程序和方法,並且,對武狀元選拔的重視程度,卻比明朝高出了一大截。清朝的武官雖然還是以武功為主,對文化課沒有什麼要求,但是,科舉出身的人數卻出現了大幅度的增加,且在軍隊中的比例也在不斷上升。

除文狀元,中國歷史上還有一類“狀元”很厲害,一旦考上富貴不愁

此外,當時的清政府重視武舉考試,制度嚴格考試形式公正,所以,很多民間的習武之人,都非常樂於參加武舉考試。以至於,清朝武舉人的選拔,為其政府統治供給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其中,不乏一些我們熟知的傑出人物。並且,在清朝時期,武舉人考試也分為四個等級:

第一等級是童試,即在縣級政府地區進行的考試,考中的人被稱為武秀才;

第二等級是鄉試,這個考試在省級進行,考中的人為武舉人;

第三等級是會試,在京城進行,考中者為武進士;

第四等級是殿試,這是終極的較量,只有武進士才有資格參與這次考試,而考試最終決出前三名,第一名肯定是武狀元,第二名是武榜眼,第三名是一甲。

而且,殿試考試中的前三名武者統稱為“鼎甲”,會得到“賜武進士及第”的資格。而剩餘參加考試的人,前十多名稱為“二甲”,將給予“賜武進士及第”的資格。二甲以下的人都屬於“三甲”,將得到“賜同武進士出身”的資格。

除文狀元,中國歷史上還有一類“狀元”很厲害,一旦考上富貴不愁

在這些考試中,殿試的級別最高,一般情況下由皇帝親自作為主考官,聽起來規格就不一般。在考試成績揭曉之後,會在太和殿唱榜,不僅會説出具體的中榜任命,還會將榜單懸掛在長安門外,向羣眾展示。同時,武狀元會獲得皇帝賜予的盔甲。考試結束後,將由巡捕護送武狀元返鄉,以展示恩榮。

第二天,兵部還將舉行規模宏大的“會試宴”,賞賜武狀元盔甲和腰刀等獎品,其他進士將會得到若干賞銀。在清朝時期,科甲等級的差別比較大,同樣是武進士,一甲到三甲的榮譽和等級相差很多。當然,無論是文還是武,當上狀元肯定是最出風頭的那一位。因為,中了武狀元的人,可以在三日內,身穿盛裝,掛彩,上街誇官,即:出去溜達一圈,顯擺顯擺自己的成績,春風得意勁兒想想就覺得風光十足。

在經過殿試選拔之後,通常會進行官職的授予工作。

在順治三年的時候,丙戌科是清朝武舉的第一科,武狀元將被授予在正三品的參將職位,武榜眼授予從三品的遊擊,武探花是正四品的都司,二甲是正五品的守備,三甲是從五品的署守備。

除文狀元,中國歷史上還有一類“狀元”很厲害,一旦考上富貴不愁

不過,這些規定到了康熙年間,則產生了一些變動,殿試位於三甲以上排名的武舉人,其中一半授予營職是直接帶兵打仗的官員,另一半授予衞職做皇帝的宮廷侍衞。到雍正五年,武狀元授予御前一等侍衞,榜眼和探花是二等侍衞。在二甲中的前十名授予三等侍衞,其餘的則在兵部註冊授予守備等營職。

自雍正以後,歷代朝廷對武進士的授官情況多少都有些變化。不過,在授予的品階上,與康熙年間相比,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此外,在清朝各級別的武舉人考試,一般都是每三年舉辦一次,每次考試錄取一定名額的考生。當然,也有額外增設的一些名額,這屬於“恩科”,是在“常科”之外的配額。

這裏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恩科”、“恩額”,主要掌握在皇帝的手中,其目的在於籠絡人心,吸引更多的英勇人士為其效命。清朝時期考試的方法與明代基本相同,分為一、二、三場,前兩場主要是考弓馬技勇,名為“外場”;三場則是考理論知識,主要是策論武經,為內場。

到了嘉慶年間,考慮到很多武人不善於文,所以,很多人文科考試的成績就很慘淡,即使在外場成績突出的考生,也都因為內場考試不合格敗下陣來。於是,統治者就把策、論考試給廢除了,改為默寫《武經七書》中的一段文字,即:寫個一百來字就行了。

除文狀元,中國歷史上還有一類“狀元”很厲害,一旦考上富貴不愁

然而,這樣的改革,讓武舉人考試中的內場變成了一種形式,使得武人的文化水平越來越低。

在當時的社會,多歧視武人,這麼一改,武人們更是被別人看成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一介武夫,使得武舉人的地位更是大不如從前了。

其實,在早期康熙也注意到了,將文武考試分開,不利於培養德才兼備的複合型人才。所以,他曾經要求,打破以往的文武考試界限,允許武考生和文考生交叉考試,也就是武科舉人可以改考文科進士,文科舉人也可以改考武科進士。

康熙認為文武兼備才是真人才,但實際上,文武兩科交叉考試的人非常非常少。而且,文武兩方陣營壁壘都越來越高,文人不武,武人不文,所以,文武兼備的人就越來越少了。此外,對於具體的錄取名額,清朝的各級考試單位都有具體的要求。

康熙二十六年的時候,武鄉試錄取人數大約是文鄉試的一半,全國一共錄取840人左右,其中,河北省108人,其餘各省在60名不等,會試的錄取大概在200人到100人之間。基本上,錄取的比例在10%左右,所以,考取武舉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除文狀元,中國歷史上還有一類“狀元”很厲害,一旦考上富貴不愁

清代的武舉人考試,一直貫穿於其統治時期,在鴉片戰爭以後,戰事頻發,多以失敗告終,這才將清朝武舉人無法適應新時代戰爭的弊端顯現了出來。因為,傳統的長矛、大刀,已經無法跟火器、輪船相抗衡,且士兵的基本素質以及軍事思想較為落後,與西方國家的差距甚大。

由此,清朝內部改革武舉人考試的呼聲越來越高,其中,榮祿就是第一個提出廢除武舉人考試製度,改以西洋軍事課程培養新式軍人的建議。但是,因為沒有得到朝廷眾臣的積極響應,使得這個好提議沒有被採納。直到光緒二十七年,武舉人制度才被廢止,但實際上已為時已晚,十年之後,大清朝覆滅了。

參考資料:

【《清代的武舉制度》、《清代武狀元籍貫與地域分佈》、《中國曆代武狀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75 字。

轉載請註明: 除文狀元,中國歷史上還有一類“狀元”很厲害,一旦考上富貴不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