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之前我們要先提一個問題,那就是歷史是誰寫的,或者簡單點説是
創造歷史的,究竟是一羣人選擇的結果,還是一兩個先驅者的功勞
?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就好像現在我們都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可是如果不是有偉大的領袖,會做到民心所向嗎?
所以我們要明白,
歷史是多數人書寫的,但是進程卻永遠是極少數人推動的
!
比如春秋戰國時期,戰火紛亂,各處英豪上台潑墨,可是最終獨享鹿肉的,卻是幾百年前被視為蠻夷之地的秦國。
我們可以馬後炮的説肥沃的關中平原是天下糧倉,可以説秦國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甚至還可以説西北有王霸之氣等等,但秦國最終能夠統一天下,與一個人是密不可分的,這個人,便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人公--商鞅。
商鞅,遊戲形象
魏國為臣
商鞅,本姓公孫,名鞅,他的母親是衞國國君的妾,所以又叫衞鞅,一直到後來他的封地在商地,所以史稱商鞅,為了方便,我們就一直叫他商鞅。
商鞅不是秦國人,他在年輕的時候就喜歡刑名法術,本來在魏國國相公叔痤麾下做中庶子,中庶子這個職位簡單點説就是太子的顧問,而公叔痤呢,我們可以提一句,他當相國的時候,正趕上吳起的威望很高,他怕吳起和自己爭相國的位置,就把吳起擠兑的跑到了楚國,從此他就穩坐相位,獨居朝政。
後來公叔痤生病了,魏國國君魏惠王就去探望他,問他:“你如果就直接病的完犢子了,那我大魏國該怎麼辦?”公叔痤作為一個好老闆,便向魏王推薦起了商鞅,説商鞅有年紀雖輕但是有大才,但是呢,公叔痤又多了句嘴,説魏王你要是不用他,就把他殺了,不要讓他去別的國家。
魏王走之後,公叔痤就找來商鞅對他説,我向魏王推薦你了,説大王如果不用你就趕緊殺掉你,我看大王好像不是很想任用你,所以你還是馬上跑路吧,不然就會有殺身之禍!
商鞅這個鬱悶吶,這就是典型的‘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自己在這乾的好好的,有吃有喝出門有車坐,就因為自己有才能,現在居然一天之內要變成流浪漢了!不過商鞅的腦子還是挺清醒的,他對公叔痤説魏王沒聽你的話任用我,那又怎麼會聽你的話來殺掉我呢?所以他就沒有離開魏國。
這裏就能看出商鞅還是年輕,你怎麼知道魏王第一句話沒聽進去而第二句話恰好聽進去了呢?再説萬一公叔痤為國選才為國謀劃要殺掉你呢?
善於發現生活中的蛛絲馬跡,並且馬上做出反應的,方為高手。
由此看,商君在政治上,尚需歷練。
商君者,衞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 商君書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公叔座召鞅謝曰:“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許我。我方先君後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王許我。汝可疾去矣,且見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豈不悖哉!”——《史記、商君列傳》
投奔秦國
沒多久公叔痤居然真的病死了,這時候商鞅才感覺到生活的苦難,他有大才,屢次向魏王獻策,但可惜魏王始終不採用。眼看着自己在魏國生活越來越艱難,自己的才能得不到伸展,在魏國的生活可以用兩個字概括——憋屈!
這時候秦國的秦孝公頒佈了一道《求賢令》,大致內容就是我祖宗秦穆公作為春秋霸主的時候,那是多麼的風光,中原國家哪次請客吃飯不得看他的臉色。可是傳到現在好容易混成了一個二流國家,中原那幫傢伙又不拿我當人看了,請客吃飯都不叫我,所以我要有才能的人來幫我,多大的獎賞我都給!
秦孝公,影視形象
商鞅看到了這份求賢令,便來到了秦國,
歷史的車輪,也就在雙方會面的同時悄悄開動了
。
不過秦孝公第一次見商鞅是不滿意的,因為商鞅還是講的仁德仁政那老一套的東西,這讓秦孝公聽得瞌睡連連,心想你給我講仁德治國,那中原那幫國家為什麼不要點臉呢,請客為什麼不叫上我?
摸清秦孝公門道的商鞅回去改了發言稿,第三次見秦孝公的時候直接把秦孝公鎮住了。
你不是想吃飯要做首位嗎?你不是想不被欺負然後欺負他們嗎?你不是想翻身農奴把歌唱嗎?你不是想光耀千秋嗎?好,只要你夠膽子跟我幹,中原那幫傢伙,屎都給他們打出來!
秦孝公聽得熱血沸騰的,可是他又不是傻子,不可能聽商鞅喊兩句口號就熱血沸騰,所以他把商鞅變法的內容交給文武百官看,不出所料,四海之內一片反對。
這種情況下,秦孝公打起了退堂鼓,他臉皮子薄,不想捱罵。
關鍵時刻還是商鞅給秦孝公説了一番話,才徹底讓秦孝公下定了決心,這番話的內容簡單點説就是這樣(考點,拿筆記下來):那幫癟犢子玩意都是一個個的沙雕,他們只能看到眼前的這點小利益,想不到變法之後能帶來多大的恩惠;如果我們變法成功,這些混蛋玩意又會搶着去摘桃;而大王這種牛逼的人才不會隨波逐流,才不會安於現狀;只要我們的國家能夠走上富強,就不用非得走歷史老路線;現在那幫庸才們只會拖大王后退,只要我這個智慧的人才能為大王指明一條陽光大道!
秦孝公心意已決,便任用商鞅為左庶長,大刀闊斧的開始了改革!
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在中國歷史上意義深遠,他有很多先進的思路一直流傳到現在還在沿用。
郡縣的雛形
大家還記得上學時學過的周朝金字塔嗎,
等級分明的周朝金字塔
這種分封制最大的弊端就是,我的小弟的小弟卻不聽我的話,他只聽他的大哥也就是我的小弟的話。
所以商鞅變法就在這裏下起了功夫,郡縣制徹底改變了這一現狀,變成了:
這是你的封地只是你的地盤,但最終還是我的地方,這裏還是要聽我老大説了才算,你只是個縣長,權力歸於中央
。
改革之後中央對對方實行起了垂直管理,加強了中央的控制權力,國家法度頒發的時候也容易一竿子到底了。
而直到現在我們的省、市、縣,也是在郡縣制的基礎上更加完善的。
土改
土地一直是圍繞着我們中國幾千年歷史永恆的一個話題,大家可以看看歷朝歷代造反起義戰爭,都是為了土地,甚至我們解放戰爭中,提出的口號是什麼?打土豪,分田地!
而變法之前的秦國就是在險境中掙扎,為什麼呢?當時好多的土地都在各地的士大夫們手中,國家一共有多少土地?不知道。國家一共能收多少税?不知道。那國家有難的時候錢從哪來?找地方大户去要,找王公貴族去要!
所以變法的第二大方向便是土改。
國家承認這塊地是你自己的,鼓勵開荒,並且土地可以交易。但是,全國所有的土地都要向國家交税,並且還要服兵役。這樣對於老百姓來説,土地是自己的了,服役也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土地,並且上了前線還能再分地。這樣的結果,便是老百姓自願服役,國家知道了有多少土地,能有多少税收,每次打仗能夠動員多少人丁。
有了這些數據,才算是把國家掌控於心,才能對外戰爭時更加的得心應手。
重農抑商
商鞅很討厭商人,原因很簡單,如果是個農民,你每年掙了多少錢該交多少税,國家清清楚楚,可是你幹買賣呢,你有多少家底國家不知道,税就沒法收了,所以商鞅開始加收關税,你不是投機倒把嗎,那好,我價税加的你東西賣的死貴,賣不出去後自然就回來老老實實的種地了。
户籍制度
這是個很重要很重要的制度,類似於現狀的人口普查,他能讓國家清清楚楚的知道現在國家有多少户人,每年該有多少人服役了。
並且商鞅還設置了5家為一伍,10家為一什,大概意思就是5户家庭為1個村,10户家庭為1個鎮;然後這10户互相監督,實行連坐法,有1家犯法其餘幾家同罪,並且揭發犯罪有功,包庇罪犯有過。
這樣的結果便是
榮辱與共,誰也不敢犯罪,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才能繁榮富強
。
其餘的土地改革上還有統一度量衡啊、農民遷移開荒什麼的,因為大秦統一之後我們會重點講這裏我們就不暫且不提,接下來我們講一下商鞅在軍隊上的改革,也就是這一項,讓大秦的士兵們變得奮勇殺敵,勇猛異常!
軍隊改革
軍隊改革的核心其實就是四個字:賞罰分明。
想當官嗎?想有更多的土地嗎?想要更高的爵位嗎?好,砍人去!
這是商鞅變法的根本,軍人想升官,想要更高的軍功,只有一條路:殺敵。打完仗拿人頭來認領軍功,一個敵首,官升一級,這也就是‘首級’一詞的由來。所以後來秦國軍隊看見敵人都是兩眼冒綠光,敵人的腦袋在他們眼裏那就是money啊!
並且商鞅最賊的地方就是軍爵不世襲,什麼意思呢,你打仗勇猛封了個侯爵,但是這個位置不世襲的,你死了你兒子繼承不了,你兒子想當官也得上戰場上奮勇殺敵去!這就很好的解決了幾十年後的軍功問題,像清朝的八旗兵,剛開始的時候勇猛異常,後來呢已經全部變成養尊處優的大爺了!
而商鞅更加雞賊的地方是什麼,是如果你戰死沙場了,那麼你的爵位你兒子就可以繼承了。這讓整個軍爵系統變成了一個循環,假如我上了戰場,那麼我就奮勇殺敵,我殺的人多,我就可以升官,哪怕我被人砍死了,那好,我兒子繼承我的爵位繼續砍更多的人!
這個制度極大的抹平了秦國貴族與百姓之間的差距,誰都可以通過軍功光宗耀祖。
但是這也就極大的觸動了貴族們的利益,本來他們好好的當貴族,從小就養尊處優的,現在居然要上戰場了,他們如果會砍人不早就封王封候了嗎,還至於一直靠着父輩祖蔭來折騰這點土地?
土改與軍改終於將秦國走上了富強,現在現在秦國只有兩種職業:農民與軍人。
因為商鞅的思路是,所有人都種地,地多了糧食就多,就能養活更多的人,人越多,軍人和農民就更多,軍人更多就能搶來更多的地,搶來的地更多,就能多種地……
商鞅很著名的一句話便是:
老百姓蠢了就好控制,老百姓聰明瞭國家就亂了,所以,老百姓傻乎乎的只知道打仗和幹活,這樣的統治才是最好的。
所以這種極端的利己主義,終於讓秦國變成了一個殺戮機器。
值得一提的是商鞅這個人不只是動嘴,包括打仗也很在行,上馬官軍下馬官民,曾經多次帶隊伍上前線打仗,很多土地都是他帶隊打回來的,所以秦王把他打回來的河西土地商邑等十五個地方分給了他,封號叫‘商君’,也就是從這裏開始,歷史上才將他稱為商鞅。也就是在這些戰爭中,商鞅的人性卑劣處彰顯的淋漓盡致,尤其是最後一場戰役。
那時候魏國剛剛經歷馬陵大敗,馬陵就是孫臏殺龐涓那場戰爭,戰敗之後魏國國力大減,而商鞅則秉承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心理發兵攻打大魏。
大魏迎戰的人是公子卯,他和商鞅屬於老同事,以前都是公叔痤手下幹活,所以商鞅就給公子卯寫信,約對方來陣前相會,一起把酒言歡暢談以前一起共事的美好時光,然後就雙方握手言和,和平談判退兵。公子卯雖然不信商鞅扯的這個淡,但是戰國時候的人還是比較看重自己的名譽的,因為只要名譽好你在這個國家混不下去了就可以跑到其他國家去,憑着自己的名譽依然能吃上一碗熱乎飯,所以公子卯就去了。
整體來説宴會是在和平開心的環境下結束的,變數開始在公子卯回到大營後,原來商鞅趁着把酒言歡的時候,選了幾十個精壯敢死隊混到了公子卯的軍隊裏,回到大營後就開始防火作亂,接着自己的大軍跟着殺到,一舉將公子卯乾死。
也就是這次戰爭之後,魏王才後悔當時沒有聽公叔痤的話,沒能早點殺掉商鞅。
其明年,齊敗魏兵於馬陵,虜其太子申,殺將軍龐涓。其明年,衞鞅説孝公曰:“秦之與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並秦,秦即並魏。何者?魏居領阨之西,都安邑,與秦界河而獨擅山東之利。利則西侵秦,病則東收地。今以君之賢聖,國賴以盛。而魏往年大破於齊,諸侯畔之,可因此時伐魏。魏不支秦,必東徙。東徙,秦據河山之固,東鄉以制諸侯,此帝王之業也。”孝公以為然,使衞鞅將而伐魏。魏使公子昂將而擊之。軍既相距,衞鞅遺魏將公子昂書曰:“吾始與公子驩,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魏公子昂以為然。會盟已,飲,而衞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昂,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魏惠王兵數破於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於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史記,商君列傳
所以這就是商鞅的性格,極端的利己主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典型的厚黑學始祖。
車裂之禍
商鞅在秦國並沒有風光幾年,他的報應就來了。
他之前上得罪天,下得罪地的還能如此風光,完全得益於身後有個全身心支持他的秦孝公,這是他能叱吒風雲的根本。可惜秦孝公二十四年(年號),孝公病死了,兒子秦惠王上台,這下商鞅倒黴了。
因為秦惠王的老師被商鞅執行了劓(yi四聲)刑(割鼻子),全國的大小貴族都被商鞅欺負過,所以現在滿朝文武都同仇敵愾的只要一個目標——
弄死商鞅
!
面對着全國通緝,商鞅只好開始逃亡,他的第一目標便是老東家魏國,可是魏王正恨他恨的牙癢癢,就派人圍追堵截的堅決不讓商鞅進來;商鞅住店,可是旅店老闆不讓他住,因為商鞅當時自己頒佈的法典,沒有身份文件不讓住店。商鞅很無奈,自己的逃亡之路全被自己的變法堵死了,當初變法的惡果現在全都報應到了自己身上。
最後商鞅逃到了他的封地商邑,帶領他的部署手下攻打鄭國想尋找出路,可惜秦國大軍一到,便輕易的將商鞅擊敗,最後,商鞅不僅全族被誅滅,就連他本人,也被處以‘五馬分屍’極刑,諷刺的是,五馬分屍還是當初商鞅變法時他自己創立的。
好了,商鞅的故事我們講完了,
縱觀商鞅整個人,他是個全才,但是有才無德便是他一生的寫照,無論對待百姓、同僚還是敵人,他都心狠手辣,為達目的無所不用其極,這個性格是他能成就霸業的墊腳石,可惜也是最終全族誅滅的伏筆!所以後來的當政者,關於‘才’還是‘德’,爭論的這麼厲害,成就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究竟是德為先還是才為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