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高句麗,為何楊堅打,李世民李治打,楊廣不惜亡國也要打

隋朝和唐朝可以説與高句麗較上勁了。從隋文帝開始到唐高宗結束,連續兩個朝代四位皇帝。無論是千古明君的隋文帝、唐太宗,還是亡國之君的隋煬帝,還是政治平庸的唐高宗,都要和高句麗打一架。這四位皇帝,就像跑接力賽一樣,一棒接一棒,一直到把強大的高句麗消滅為止。
那麼,這四位皇帝,為何一定要與高句麗較勁,為何感覺不滅掉高句麗,他們就像寢食難安呢?

打高句麗,為何楊堅打,李世民李治打,楊廣不惜亡國也要打
我們先來看看四位皇帝攻打高句麗的情況。
隋文帝和高句麗打,敗得很慘。《資治通鑑》記載:“師還,死者什八九。”也就是説,十之八九被打死了,由此可見,隋文帝敗到哪種程度。
隋煬帝上台以後,不服,發動了一系列與高句麗的聲勢浩大的戰爭。隋煬帝先後三次征討高句麗,第一次就動用了兵力一百一十多萬人。這還是兵力,參與後勤保障的,可以説不計其數。《資治通鑑》描述了當時的情況:“填咽於道,晝夜不絕,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就是説人多地擠滿了路,而且是白天晚上都有人在走。路上死了的人一個個堆疊在一起,滿路都是污臭的味道。
可見,隋煬帝為了征討高句麗,發動的人之多,手段之粗暴,境況之慘烈,都是空前絕後的。
實際上,從隋煬帝第一次征討高句麗開始,老百姓就因為不滿,全國各地爆發了不少農民起義。但是,隋煬帝根本就沒有當回事,還要繼續征討高句麗。征討了第二次,又征討了第三次。最終,由於窮兵黷武、橫徵暴斂,隋煬帝沒有把高句麗滅掉,反而自己的國家被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和諸侯造反給滅亡了。

打高句麗,為何楊堅打,李世民李治打,楊廣不惜亡國也要打
唐太宗上台以後,十分注意自己不要重蹈隋煬帝的覆轍,避免二世而亡。但是,他依然不忘打高句麗。而且他還為自己征討高句麗狡辯,説:“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從軍者,皆憤嘆鬱邑,豈比隋之行怨民哉!”他的意思是説,興兵前往征討高句麗,都是老百姓自願的。本來只徵集十個人,卻有一百個人自願來參加;本來只徵集一百個人,卻有一千個人自願來參加。
唐太宗打高句麗,雖然勝利了,但是代價也不小,以至於連他自己都不滿意。還感嘆説,如果魏徵還活着,絕對不會讓他幹打高句麗的事情。説是這麼説,但打高句麗這事,他絲毫不含糊。
唐高宗政治上比較平庸,很多政務都要仰仗武則天。但奇怪的是,在攻打高句麗上一點兒也不含糊。而且他在攻打高句麗上,也是四個皇帝中成就最高的。最終,高句麗被滅,高句麗百姓,有些被強行遷入中原內地,有的逃跑去與突厥融合,只有少數還留在原地。由此,高句麗滅亡。
我們再來看看,為什麼隋唐的皇帝們,一定要把高句麗打趴下為止。
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原國家不允許強鄰環伺。

打高句麗,為何楊堅打,李世民李治打,楊廣不惜亡國也要打
中國古代中原國家和周邊少數民族國家之間,是一種朝貢關係。周邊的少數民族國家,會奉中原國家為宗主國,他們則成為宗主國的藩屬國。如果是這樣,那麼古代社會將非常平穩。
但是,這種朝貢體系,只有在中原國家十分強大,以及周邊少數民族國家比較弱小的情況下才會成立。如果中原國家比較弱,而周邊少數民族國家很強大,則周邊少數民族國家肯定不服,兩國之間必然發動戰爭。
這種戰爭,首先是周邊少數民族國家向中原國家挑戰。中原國家自然要應對,並給予打擊。隋唐之前是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這些國家都比較弱小,高句麗因此發展起來。但隋唐建立後,中原國家就成了統一的強大國家,自然不允許周邊少數民族國家強大。因此,要對高句麗進行猛烈打擊。這種打擊,和秦漢時期打匈奴,是一樣的道理。當年漢朝發展到漢武帝時期,強大起來以後,就是對匈奴一陣窮追猛打,不把匈奴打得“遠遁”,決不罷休。
當然了,隋唐之所以一定要打高句麗,還有一個原因,是高句麗所在的遼東,和匈奴、突厥等民族所在的漠北及河西是不一樣。漠北與河西從來就不太平,而遼東則從來都比較穩定,至少在隋唐以前,基本上沒有強大過,也沒有試圖侵擾中原國家。因此,中原國家對高句麗的強大,顯然是無法接受的。不把他打下去,那口氣就順不過來。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隋書》《舊唐書》)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63 字。

轉載請註明: 打高句麗,為何楊堅打,李世民李治打,楊廣不惜亡國也要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