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水滸傳》的人,應該會有一個共同的疑問,梁山108條好漢,在嘯聚梁山時無一人死,內部火拼時林沖殺了梁山第一代首領王倫,第二代首領晁蓋在攻打曾頭市時被射死,但這兩人最終都沒有被列入108名好漢名單中,所以,不能算入其中;嘯聚梁山後在與政府軍的戰役中無一人死;被招安後打遼軍無一人死;接着平王慶、滅田虎時也無一人死。可是在征剿方臘時, 108條好漢中,竟然被打死了59條好漢,因為各種疾病等原因又死了11條好漢,包括魯智深,也就是説征剿方臘下來,梁山108條好漢中整整失去了70條好漢,只剩下38條好漢,其中包括公孫勝在內還有6條好漢根本沒有參加這場戰役。而這僅僅是梁山中的大頭領,而無數無名的梁山好漢那死得更是不計其數,正如後來宋江在朝靚皇帝時所説是“十損其八”。
為什麼梁山108條好漢爭戰無數,可只死於征剿方臘的戰役中呢?一直以來有許多讀者提出了無數的見解,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方臘太強大;二是梁山好漢征剿方臘是在南方,水土不服;三是南方多山,梁山好漢不適應。小編認為他們説的有一定道理,但還是有點膚淺,根本原因應該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小説《水滸傳》本來就有各種版本,而征剿方臘是其根本版本。《水滸傳》這部小説其實一直流傳着各種版本,其中有70回本、110回本、115回本、120回本等,而徵四寇的完整版本即徵遼、平王慶、滅田虎、剿方臘只出現在120回本中,其他版本中沒有徵遼、平王慶、滅田虎的情節,所以,作者要想梁山好漢的結局悲慘,並與各種版本相適應,只有可能讓梁山好漢犧牲在征剿方臘的戰役中,否則,在其他戰役中如果有犧牲的話,那就會矛盾百出,最終讓這部小説完善不了,正如《三國演義》,作者將東吳的許多將領放在夷陵戰役中犧牲了,所以,後來三國實際發生的許多精彩戰役也就寫不下去了,只能乾脆就不寫了,這也是《三國演義》前半部分精彩,後半部分平淡的根本原因,而《水滸傳》卻相反,因為故事的梗概中原來沒有前三個情節,所以,在充實的120回版本中,不可能讓梁山好漢犧牲在前三次征剿中,然後又出現在征剿方臘的戰役中,那就不能自圓其説了,這就是梁山好漢只犧牲在征剿方臘的戰役中最根本的原因。
二是這個時候的梁山好漢性質已經改變。梁山好漢與方臘率領的好漢曾經性質是一樣的,那就是官逼民反的性質,現在,梁山好漢已被招安,那性質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梁山好漢已由農民起義軍成為了政府軍,在抗遼時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大義能夠同心協力,在徵田虎、平王慶這樣弱小的農民起義軍,他們能夠所向無敵,但是,在這三場戰役之後,梁山好漢已經有了本質的變化,一方面有好漢被朝廷任用,如金大堅、皇甫端、蕭讓、樂和、安道全等5名好漢去了京城,成為了高官,享福去了,而剩下的好漢竟然立下如此戰功之後還要繼續征戰,他們的前途在哪裏?所以,作為梁山中的核心好漢之一公孫勝就選擇了離開,因為看不到前途在哪裏,推廣其他好漢,那必然有部分梁山好漢內心有了變化,只求如何能夠當官,至於征剿方臘,那就不可能同心協力了;二方面曾經為同類,現在為敵人,許多好漢開始懷疑招安是否正確,所以,李俊、童威、童猛三人經費保等四人點化,在征剿方臘之後堅決選擇了離開,而武松、魯智深等人選擇了當和尚,而林沖等人卻是鬱悶而死;三方面梁山好漢成為政府軍之後,政府軍的作風當然開始體現,戰鬥力那也自然有所下降;四方面梁山好漢太輕敵,梁山好漢在曾經的大小戰役中所向無敵,面對方臘,還以為面對的是曾經不堪一擊的對手,不知道這才是旗鼓相當的硬骨頭,兩虎兩爭,不死也要脱層皮。
三是小説早就為梁山好漢的悲慘結局埋下伏筆。梁山好漢本來就一直被官府所不容,高俅、童貫等高層奸賊就一死除掉梁山好漢為快,只是因為當時不能消滅他們,才無奈利用招安的方式來除掉他們,但在征討遼國、平田虎和滅王慶之後都沒有達到目的,那自然還會要這些梁山好漢繼續征剿下去,不消滅他們決不達到目的,而且在高俅、童貫看來,這只是狗咬狗的遊戲,誰死誰活都不無所謂,反正讓這些損害他們利益的人先打得你死我活,然後再將殘留下來的人再消滅。所以,梁山好漢絕大多數最終會死在戰爭中這是無法避免的命運,即使在征剿方臘之後犧牲還不大,那高俅、童貫他們甚至有可能會縱容更大的勢力來對付梁山好漢。所以,梁山好漢在征剿方臘時付出慘痛的代價那是無法避免的,是小説早就埋好的伏筆。
四是朝廷釜底抽薪是梁山好漢在征剿方臘時犧牲慘重的另一重要原因。大家發現沒有,宋江率領的梁山大軍在征剿方臘時,朝廷抽調了五名好漢,即金大堅、皇甫端、蕭讓、樂和、安道全,這五名好漢看似沒有武藝,與征剿方臘能否順利看似沒有多大關係,但這五人其實是梁山好漢中最不可缺少的人,他們才是真正的精英,如安道全,那是神醫,在梁山好漢以前的大小戰役中,安道全的作用可以説無可替代,許多好漢在戰場上受傷都是安道全妙手回春,而在征剿方臘的戰役中,許多好漢都是因為愛傷而不治身亡,尤其是那些中毒箭的好漢,如金槍手徐寧,催命判官李立、金錢豹子湯隆、鐵臂膊蔡福等,而在戰爭之外還因疾病死亡的有10條好漢,不含魯智深,如果安道全在,那結局應該會有驚人的改變。如樂和,雖然在梁山好漢中他沒有名氣,但朝廷為何要在征剿方臘前調任他呢?從樂和後來輔佐李俊成為暹羅國國王就知他的謀略非同小可。在這種情況下,公孫勝又突然離去,對梁山好漢的打擊那是更大,因為公孫勝不但是軍師,同時有高強的法術,曾經太多的勝利都是因為有公孫勝的法術。他離開看似是個人的原因,但大家想過沒有,公孫勝是道教中人,而道教在中國的歷史上與政治尤其與皇帝和高官有着緊密的關係,所以,公孫勝的離開背後是否有政治方面的原因,我們可以去想象。
五是梁山好漢征剿方臘那是遠離家鄉,環境不熟悉。仔細閲讀《水滸傳》,我們不難發現,梁山好漢都是山東、河南、河北等中原人,他們的各種人際關係都集中在中原,對戰爭的環境當然最熟悉的還是中原,所以,梁山好漢在北方的大小戰役能夠很輕鬆取得勝利,根本原因還在於他們是中原人,就在自己的家鄉打戰,那自然犧牲小。但是,統治者叫他們馬不停蹄的去征剿方臘,根本原因是方臘是南方人,戰爭在杭州一帶開展,這對於梁山好漢來説,那是十分的陌生,且不説南方山多、水多,而且南方的水遠遠大於北方的水,曹操當年83萬大軍被周瑜3萬人馬所敗,還是因為不習南方水,所以,環境不熟悉那是梁山好漢死亡慘重的又一重要原因,因為在小説中許多好漢就死在不熟悉的環境中,更何況梁山好漢征剿方臘根本就沒有太多的戰前準備。
所以,梁山好漢只死於征剿方臘的戰役中,既有小説情節因為不斷補充的原因,許多情節是後來添加進去的;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梁山好漢悲慘結局那是必然;當然還有地理因素、環境等方面的原因。這也是宋江、盧俊義等梁山首領在征剿方臘之後,能夠輕易被高俅、童貫害死的根本原因,因為梁山好漢已所剩無幾,不可能再有力量也沒有資本與他們對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