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中原大戰的失敗者,為何馮玉祥一蹶不振,閻錫山卻能東山再起
二期北伐結束後,北洋軍閥雖然退出了歷史舞台,但閻錫山、馮玉祥和李宗仁等人乘機坐大,有了和老蔣分庭抗衡的實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老蔣在南京召開全國編遣會議,將李宗仁、閻錫山、馮玉祥部列入第一期整編,規定每個軍事集團最多保留11個師,而中央軍則不受約束。此舉明顯是為了削弱桂系、西北軍和晉軍等地方軍閥的實力。當時馮玉祥擁有40萬之眾,閻錫山和李宗仁各有20萬人,如果接受整編,將近三分之二的軍隊將被砍掉,而軍隊正是這些軍閥安身立命的本錢,所以他決定聯合起來反對老蔣,由此引發了中原大戰。由於反蔣聯軍兵力佔優,老蔣一度很是被動,為了扭轉戰局,他不惜血本拉攏張學良入關參戰。東北軍的加入,很快改變了戰局,眼見敗局已定,馮玉祥和閻錫山只得通電下野。雖然都是中原大戰失敗的一方,但閻錫山和馮玉祥的結局卻截然不同,馮玉祥下野後徹底失去了軍權,一蹶不振,抗戰全面爆發後,雖然先後被老蔣任命為第三戰區和第六戰區司令官,但都是一個多月即被免職,此後再也沒有掌過軍權。而閻錫山卻很快東山再起,重新當上了山西的“土皇帝”。那麼馮玉祥和閻錫山的結局為何相差如此之大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首先,閻錫山的晉軍在中原大戰中並沒有受到重創,戰後仍有十餘萬的主力得以保留,而這也是閻錫山能夠東山再起的重要本錢。中原大戰爆發後,徐永昌被閻錫山委任為晉軍總指揮,徐永昌對反蔣聯軍的前景並不看好,但又無力説服閻錫山改變主意,就決定“受命而來,全師而歸”。因此晉軍在中原大戰中並沒有和老蔣死戰,所以損失較小。而馮玉祥則因為和老蔣死拼,損失慘重,同時龐炳勳、劉春榮和石友三等人先後倒戈,西北軍由此瓦解,馮玉祥徹底失去了和老蔣對抗的實力。其次,閻錫山在山西經營多年,根基牢固。1911年閻錫山被袁世凱任命為山西都督,開始入主山西,到中原大戰爆發時,他已經在山西經營了將近20年。在這期間,閻錫山開辦學校,興修水利,發展農桑,這些措施的施行,使百姓得到了一定的實惠,山西的經濟也有了一定的發展,被國民政府評為“模範省”,閻錫山也因此得到了山西境內士紳的擁護。中原大戰失敗後,閻錫山通電下野,避居大連,商震出任山西省主席,但山西的士紳和晉軍的將領對他卻並不買賬,處處和他唱反調,很快商震就被徐永昌給取代了。而徐永昌又是閻錫山的親信,他上任後不久,閻錫山就以探父疾為名由大連飛回了山西,徐永昌趁機向南京請辭,表示自己力不勝任,只有閻錫山才可以收拾山西殘局。老蔣見閻錫山在山西的根基太深,只得借坡下驢,任命他為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由此東山再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47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