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楚雲飛在病牀上對戰局的分析如此準確,何以不被高層採納

《亮劍》劇情發展到1948年的淮海戰役期間,華野二師師長李雲龍率小分隊夜襲敵89師師部,終於在交火中與楚雲飛兩敗俱傷,完成了兩個朋友從惺惺相惜到相愛相殺的過程,也分別住進了後方醫院。就在李雲龍戀愛期間,甦醒過來的楚雲飛聽完部下傳達的戰報,對戰局進行了全盤的分析和判斷,尤其對解放軍在大陸實施的“大迂迴、大縱深”最後一戰有準確的預感,代表着國民黨部分高級將領確實頗具戰略眼光。
《亮劍》楚雲飛在病牀上對戰局的分析如此準確,何以不被高層採納
這已經是1949年4月渡江戰役之後的事情了,人民解放軍正習卷江南大地,那麼楚雲飛有如此準確的戰略眼光,為什麼不直接彙報給上級作出有針對性的部署呢?畢竟國民黨在長江以南還有近200萬人馬,貌似尚可以一戰,其實,正所謂大勢已去無力迴天,即便行文最高當局,也一定石沉大海,因為蔣介石根本不信。
正如楚雲飛部下在戰報中讀的那樣,華中白崇禧集團確實在青樹坪取得小勝,然後便忘乎所以準備集中精鋭與四野在衡寶地區進行決戰,他們根本不懂偉人的戰略格局,別説一個第146師,就是損失一個軍、一個兵團(楚雲飛語)也不能影響大局,因為解放軍要的結果是將對手全殲在大陸境內。
《亮劍》楚雲飛在病牀上對戰局的分析如此準確,何以不被高層採納
以當時的兩軍戰力比,四野打敗桂系軍事集團沒有絲毫問題,所擔心的不是白崇禧拉開架式決戰,而是怕他一味南逃。我軍沒有海空力量,在沒有截斷敵人退路之前,只是簡單的用平推戰法擊敗它並無益處,反而會加速白崇禧集團從兩廣地區出海逃往海南島。大西南地區亦是如此,在沒有奪取雲貴之前,過早攻擊川北的胡宗南集團和川東的宋希濂集團,都會迫使敵人通過雲貴逃往邊陲甚至海外。而秘密擔負大迂迴任務的第二野戰軍還沒有就位,已推進至華中的四野主力和川北的一野第18兵團必須放慢腳步,以造成敵人的錯覺。
僅存的軍事集團中,黃埔一期的軍事首腦只剩兩個人,一是“川陝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一是“湘鄂川黔綏靖公署主任”宋希濂,後者其實作戰經驗和戰略眼光要高於前者。跟楚雲飛一樣,宋希濂也較早預感到了這一危險,説服同學胡宗南聯袂面見蔣介石,要求允許他們兩人放棄四川迅速將部隊撤往西康,再不行便退至滇西地區,萬不得已可以逃出國境。因為宋希濂在抗戰期間曾在滇西作戰,對這一地區的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有深刻的瞭解。
《亮劍》楚雲飛在病牀上對戰局的分析如此準確,何以不被高層採納
然而宋胡兩人同時遭到蔣介石痛斥,斷然否決了宋希濂的提案,命令他們必須確保四川,以便成為將來反攻的“大西南堡壘”,胡宗南首先就慫了,宋希濂也只好作罷。兩位黃埔一期的嫡系尚且如此下場,《亮劍》裏的楚雲飛不過是個黃埔五期的軍長,更加人微言輕,他的作戰思想怎麼可能被重視和採用?
事實上,從淮海戰役打響開始,蔣介石已經是心力交瘁方寸大亂,包括顧祝同等人都私下裏認為他“已不適合指揮作戰”,然而以蔣介石的性格又怎會放棄兵權?於是殘餘的200萬軍隊只能在蔣介石的瞎指揮下,猶如黑夜裏沒有車燈的一輛破車,閉着眼睛開下去。況且民心軍心盡失,已成兵敗如山倒的崩潰之勢,絕非一二個名將就可以扭轉戰局的。
《亮劍》楚雲飛在病牀上對戰局的分析如此準確,何以不被高層採納
1949年11月初,第二野戰軍主力突然出現在川東,五兵團搶佔貴州封閉四川之敵的退路,在雲南起義之後,胡宗南和宋希濂的部隊已插翅難逃,最終大部起義一部被殲。而二野四兵團則長距離迂迴兩廣,司令員正是李雲龍孔捷的老旅長,該兵團切斷了白崇禧集團的海上退路,四野此時開始大舉正面進攻,縱橫民國舞台幾十年的桂系軍事力量也灰飛煙滅,完成了“將敵人乾淨、徹底消滅在中國境內”的戰略目標。
楚雲飛的第25軍隸屬於退到福建沿海的湯恩伯集團,他總算還能夠捧起一把大陸的泥土,從海上撤往台澎,這也是國民黨軍隊從大陸逃出的最大一股力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37 字。

轉載請註明: 《亮劍》楚雲飛在病牀上對戰局的分析如此準確,何以不被高層採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