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下的天安門,多了一份清冷!

公元1417年(明永樂十五年),明成祖朱棣準備遷都北京,派蒯祥等著名匠師分工負責皇宮建築羣的設計和施工。蒯祥就精心設計了皇城正門,1420年竣工,當時叫“承天門”,為黃瓦飛檐3層樓式的5座木牌坊,是沿用唐代皇城正門的舊稱,表示皇帝“承天啓運”,“受命於天”。
老照片下的天安門,多了一份清冷!
1651年10月31日 (順治18年),清世祖將“承天門”改稱“天安門”。
老照片下的天安門,多了一份清冷!
清朝還把天安門面對着“大明門”改稱“大清門”。民國更換門名時,想把匾拆下來掉個臉兒, 準備把“大清門”三字翻到牆裏,把背面朝外,刻上“中華門”三字。當把牌匾拆下來時,發現裏面竟是“大明門”三字,原來清人在二百多年前就用這招了。中華門解放後被拆了。
老照片下的天安門,多了一份清冷!
老照片下的天安門,多了一份清冷!
老照片下的天安門,多了一份清冷!
老照片下的天安門,多了一份清冷!
老照片下的天安門,多了一份清冷!
老照片下的天安門,多了一份清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0 字。

轉載請註明: 老照片下的天安門,多了一份清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