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破壞許仙白素貞,不懂愛,歷史上的法海真是這樣嗎?

在家喻户曉的神話故事《白蛇傳》裏,法海是個很可惡的和尚,心胸狹隘,公報私仇,狗拿耗子——多管閒事,拆散了許仙和白素貞的幸福家庭。其實,這也不全是神話傳説,歷史上的確存在過法海這樣一個人。

明吳郡陳謙的《訥庵隨筆》説:“餘考法海,金陵人,見顏魯公《湖州烏程縣杼山妙喜寺碑》。”清末民初編纂的《丹徒縣誌摭餘》也説:“法海洞在京口金山,原臆其為裴頭陀棲隱之地。然法海之名見於稗説,女孺皆知。丹徒縣誌及金山諸寺‘方外’一門獨佚其人。……又楊秉把《雜錄》雲‘繆雪莊(謨)有《題法海禪師像傳》’。”

唐朝李華的《潤州鶴林寺徑山大師碑銘》中也説,法海是徑山大師(俗姓馬,名元素,延陵人)的同門師弟,他們都是南京牛頭山(今南京市郊牛首山)威法師的傳法弟子,這一輩的僧名都帶個“法”字。

抗戰前出版的《人名大詞典》中“法海”條目寫道:“法海,丹陽張氏子,字文允。少出家於鶴林寺,該通外學,圓入一性,擅獨悟之名,剖不決之義。……天寶中,與揚州法慎律師講肄,與曇一,靈一等同推為顏冉。復與杼山畫公為忘年交。”

因此,真正的法海其人,俗名張文允,丹陽人,是唐玄宗天寶年間的一個名僧,精通佛理,年少時出家於潤州鶴林寺,擅長修建佛寺。

《白蛇傳》是綜合清代馮夢龍編纂的《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鎮雷峯塔》話本,後經過民間藝人的再加工而成。法海的原型不是歷史記載中的法海,而是金山寺的祖師的裴頭陀。《金山志》上曾記載:“蟒洞,右峯之側,幽峻奇險,入深四五丈許。昔出白蟒噬人,適裴頭陀驅伏獲金,重建精藍。”宋朝詩人張商英有詩道:“半間石室安禪地,蓋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龍歸海去,巖中留下老頭陀。”這首詩被製成楹聯,如今還掛在法海洞中。説的是裴頭陀初來金山寺時,寺宇傾毀,雜草叢生,半山崖有一條白蟒蛇經常出來傷人,百姓不敢上山燒香。裴頭陀曾勇敢地與白蟒鬥法,將白蟒趕入江裏。他立志修復古剎。在僧徒和周圍羣眾的支持下,修寺蓋屋,重繼香火。

後來裴頭陀和法海經民間藝人一捏合,合二為一了。就這樣,裴頭陀降服白蟒的傳説轉到了法海名下,白蛇傳故事中選用法海代替了裴頭陀。在現今江蘇鎮江金山慈壽塔西面的懸崖處的法海洞,相傳金山的開山祖師裴頭陀師初到金山時就住過此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05 字。

轉載請註明: 法海破壞許仙白素貞,不懂愛,歷史上的法海真是這樣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