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十七帖草書欣賞 王羲之十七帖到底送給了誰

王羲之十七帖草書欣賞王羲之十七帖到底送給了誰!王羲之,字逸少,是兩晉時期琅琊郡臨沂人,因為永嘉之亂的原因移居到當時的會稽山陰。王羲之出生在名門望族,王家在當時可以説能同晉室皇族平起平坐。王羲之除了身份顯赫之外,他在書法上的造詣也是常人不能及的,他師從多位益師,所以能夠集眾家之長。王羲之精通各種字體書法,楷書、行書、草書皆在他擅長的範圍之內。

十七帖

都知道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天下行書中的第一,而他的《十七帖》其實也是中國書法裏草書的一大典範,是執牛耳之作。因為作品的開頭以“十七”兩字起始,所以得名《十七帖》。因為王羲之所在的年代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所以《十七帖》沒有真跡流傳下來,現今看到的是它的刻本,不過已經相當珍貴了。

唐朝張彥遠寫過一本《法書要錄》,這本書詳細記載了唐朝初年《十七帖》的詳細情況。當時的真跡總共一百零七行,九百四十三個字,長有一丈二尺,大約有三米二之長。而《十七帖》並不是王羲之一時完成的,是他在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中這十四年間完成的,是彙集了二十七張帖而成的。《十七帖》本身是書信體,當年王羲之寫給他在益州擔任刺史的朋友周撫的。所以説該帖不僅是書法中的瑰寶,也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其書法發展的重要歷史資料。

《十七帖》的草書風格就像王羲之整個書法的風格一樣,典雅沖和,不過於激厲,不像一般草書那樣的狂放怪怒,這是符合中國人審美的平正中。

王羲之的兒子

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廣博造詣,不可避免在他那個書法家族中影響到自己的眾位兒子。這些兒子中,王獻之擅長草書隸書,也精通於其他各類書種;王凝之工於隸書草書;王徽之和王煥之均擅長草書;王操之工於正書。所以王羲之的兒子是各有所長,在當時都是名動一時的書法家。

王羲之

不過在幾個兒子裏,書法造就最顯著的是王獻之,後來他同其父王羲之被合稱為“二王”。王羲之自幼就像他父親一樣,聰明好學,不僅書法極好,繪畫上也是不錯的。王獻之自小就刻苦練習書法,一日王羲之見自己這個小兒子努力的練字,就悄悄走到他的身後,忽的去拿王獻之的筆,一時間還拿不下。王羲之很是高興,誇讚王獻之日後書法必有大成。

不過小小的王獻之因為資歷極佳,所以時常受到旁人的誇讚。畢竟王獻之年齡不大,所以很容易滋生了一種驕傲自滿的情緒,這些自然被父母看在眼裏。一日王獻之跑到母親稀氏跟前,問母親自己還要寫多久書法能夠大成,三年可夠。母親稀氏搖頭,王獻之説五年,母親又搖頭。王獻之急了,就問需要多少時間。母親指着一邊的十八口大缸説道:“你寫完了這院中的十八口缸裏的水,字才會有筋骨。”

所以説王獻之的高超的書法造詣除了他本身的天資聰穎外,還在於其父母的精心教誨。在南北朝時期,王獻之的名聲還一度超過了他的父親王羲之。直到唐太宗開始,王羲之的地位才被再一次拔高。

王羲之行書

中國的漢字是經歷了幾次重大的變化,才演變形成了後來的字體形態。在秦漢之前主要是以篆書系統的象形字體,彼時的書法較為單一,基本上就是正書。而在兩漢之際,篆書被隸書取代,之後又從隸書衍生出楷書,再從楷書的基礎上衍生出草書和行書。

王羲之行書

在行書中,用筆要比楷書和草書複雜的多,它即有點畫,也有轉折,在藏露之間靈活多變。所以能夠寫好行書,是極具功底的。王羲之行書的用筆變化就十分豐富,運筆之事瀟灑飄逸。在書法著作《書議》中是這麼評價王羲之行書的,“筆跡遒潤,獨善一家之美”,還誇讚其“風神蓋代”。極為喜愛推崇王羲之的唐太宗李世民,稱其“煙菲霧結,狀若斷而還連”,氣勢就像那棲居雄樹上的鳳凰,盤踞深潭中的游龍雄奇而又不失典雅。

在王羲之的行書中,僅以橫畫來講,就有順鋒、逆鋒、上折、下折之分。他的捺撇有長有短,有直有斜,可謂是盡顯變化。最能展現,可以説是王羲之行書功力淋漓盡致被髮揮出來的就屬“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蘭亭集序》了。該序是王羲之趁着酒性之餘,隨性而發順勢寫出來的曠世奇書。即便是王羲之本人,日後也無法刻意寫出這樣的佳作出來餓了。《蘭亭序》真跡被王家後人當作傳家寶傳承了近兩百年之後,幾度流失在外。知道李世民花重金將其從智果處購回,被其視作珍寶。現今的《蘭亭序》臨摹本就是從唐太宗那裏傳下來的。至於真跡本身,據説是隨李世民一起被葬在了昭陵內。’


王羲之書六角扇

東晉的王羲之在善於書法的家風的薰陶下,七歲就能書,十二歲就從父親的枕邊竊讀習得《筆論》,所以説少時的王羲之就比常人有了非凡的書法功底。王羲之書法的啓蒙老師是東晉著名的女書法家,衞爍衞夫人。在習成書法後,王羲之並沒有滿足,而是遍訪名山大川古蹟,觀摩當地的石刻,從而博採眾長,匯聚成屬於自己的一家書法風格。

王羲之題扇處

自然而然的,王羲之的書法在東晉迅速傳開了,人們爭先恐後地想要得到他的真跡。據説有一天,王羲之在會稽山下的城中悠閒散步,路過一座小橋時看到一個老婆婆手裏拎着一籃子六角形狀的竹扇在那邊辛苦的叫賣。不過籃子中的扇子頗為簡陋,並沒有什麼其他能夠點綴的事物,所以途徑的路人沒有對它們產生絲毫的興趣。眼看着忙活大半天又是沒有收穫,老婆婆明顯很是焦急。王羲之看着不忍,就上前對她説:“你這扇子沒有書畫,當然賣不出去,我來幫你題上一些字,怎樣?”不認識王羲之的老婆婆瞧這年輕人熱情,就開心地答應了。

接過扇子的王羲之,手提毛筆在一把把扇子上龍飛鳳舞地書上五個大字。不過老婆婆不懂書法,覺得他寫他潦草了,就埋怨起來,王羲之笑着説:“只要你説這是王右軍寫的字就行了。”王羲之離開後,老婆婆就按照他説的來,一路叫着。路人一聽是王羲之寫的字,立刻過來購買扇子,不多久老婆婆籃子中的扇子售罄。

王羲之故居

王羲之的故居因為當年的變遷,共有南北兩處。王羲之出生在公元303年的琅琊郡(現今的山東臨沂),所以他早年的故居是現在的山東臨沂市蘭山區洗硯池街上。因為西晉末年發生了“永嘉之亂”,所以王羲之隨家人南遷到會稽一帶,位於現在的紹興市嵊州市董的金庭觀。

王羲之故居

因為王羲之受到家風的薰陶,幼時的他就開始了學習書法練字。王羲之經常在自家庭院前的高崗上,臨着小池練字。每次寫完字,就在一旁的池中洗涮筆硯,時間一久池水就成了鵝墨黑色。

後來因為永嘉之亂,王羲之隨家南遷到會稽山陰,原來的古宅成了一座寺廟。寺廟名稱經過多年的更迭,到了宋時的偽齊,改名為普照寺,一直沿用至今。到了當代中國,為了紀念這位書法大家,臨沂政府出資重新翻修了王羲之的故居,讓大眾得以瞭解當年王羲之住所的樣貌。

王羲之的故居座落在洗硯池街的中部,整座故居佔地約為五十餘畝,經過一年多的修繕,於1990年對外開放。故居中建築有書院、洗硯池、曬書枱、碑廊、水榭、硯碑亭、留香亭還有拱橋等。整座建築是一種古典的園林式。洗硯池,顧名思義是幼時王羲之洗涮硯台的,後成了墨黑色。洗硯池北面有個高出兩米的曬書枱,枱面的北面是五間被稱為琅琊書院的建築,內部陳設的是王羲之的資料和書法拓片。在王羲之故居中,遊人既可以一窺當年他生活居所,又可以欣賞他的書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64 字。

轉載請註明: 王羲之十七帖草書欣賞 王羲之十七帖到底送給了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