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乾隆帝閉關鎖國過程是怎樣的 乾隆的屍體竟然沒有頭

由 士振文 發佈於 經典

乾隆帝閉關鎖國過程是怎樣的,乾隆的屍體竟然沒有頭。閉關鎖國是國家為了所謂的自我保護而進行的,不與外界接觸的政策。它嚴格限制了我國多方面對外發展。

閉關鎖國時期的乾隆畫像

而閉關鎖國政策是從1757年開始的,當時乾隆皇帝頒佈了“一口通商”的聖旨。而乾隆皇帝決定實施此政策,一來是覺得自己的國家物產豐富,不需要與外來的國家進行貿易等方面的交流;還有就是為了防止出現中外勢力之間勾結的問題。

在當時,清朝的勢力以及影響範圍都比較大,所以統治者產生了一種自大的心理,認為自己無所不有。另外在乾隆的眼裏,雖然現在自己是強盛的,但是什麼事情都是有變數的。為了防止由於對外交往而帶來的危險,乾隆皇帝選擇先一步出棋,實行排拒外來勢力的鎖國政策,以此來降低由於不確定因素導致的風險。

也許乾隆帝閉關鎖國這一決策的制定,有他獨特的立場與觀點,但是這一措施並不能解決這些存在的問題。與之相反的,這些問題會成為潛在的風險,總會有爆發的一天。畢竟不能為了保護當地經濟的發展,讓其免受外來力量的影響;防止中外反清勢力的聯繫和西方殖民主義的滲透,就斷絕與外界的聯繫。

乾隆帝閉關鎖國是一廂情願的想法,為中國與外界的交流建立起了一道厚厚的牆,阻礙了自己的發展。因為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導致中國在後期與世界脱節,遭受嚴重的屈辱。

閉關鎖國的時間

提及閉關鎖國的時間,就要談及閉關鎖國的來歷。

明成祖像

閉關鎖國的時間要追溯到明成祖,明成祖在明初實行的海禁,嚴格規定了民間不得進行私人貿易,在明朝開國之後的很長時間內,中外貿易往來就有了“朝貢貿易”的限定。“朝貢貿易”是指政府把控對外貿易的形式,也就是説政府特許前來進貢的別國在來往過程中,可以攜帶部分商貨,在指定的區域中與本國做生意。明初沿襲了宋、元朝的制度。

在1367年,在黃渡鎮成立了第一個正式的市舶司。在1370年,由於市舶司距離南京過近,因此將其停罷,並於寧波、泉州及廣州三地另行設立市舶司。此後由於沿海不禁,再次關閉了對外口岸,並實施了海禁,直到永樂初年,又重新設立了浙、閩、粵三處市舶司。1405年由於諸番來華的次數逐漸增多,於是政府下令在這三處市舶司各自設立了專門接待來訪的別國商使。貢使團到達後,除可朝見皇帝,並進行貢品交換之外,還被允許在隸屬禮部的會同館與中國的商人進行固定規模的通商。

完全閉關鎖國的時間始於乾隆年間,也就是1757年,乾隆的聖旨從京城遍及到各省,聖旨中明令規定除廣州外,停止寧波、廈門等的一切對外貿易和交流,這就是人們熟知盛傳的“一口通商”,一直以來被視為中國近代進程落後於其他國家的根本禍患。

閉關鎖國的表現

閉關鎖國是一種封閉的國家政策,該政策嚴格限制了國家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對外交流。閉關鎖國的表現主要有國家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下令將沿海的居民向內地遷了數十里,並規定民眾不得擅自出海。這一政策影響了眾多在沿海地區生活的人民,改變了他們的生活環境以及生存條件。同時國家還禁止商船出海通商,規定不得與外國建立通商關係,這使國家間的交流受到嚴重迫害。其實國家想以此來限制民眾與外界的交流,減少國家因動亂造成的問題的出現。

閉關鎖國時期的乾隆畫像

另外,國家由最初開放的4個對外通商口岸減少到只有一個,這也導致國家的經濟貿易受到限制。而且通商口岸的減少大大的封閉了人們的生活,對國家後期的發展具有深遠的、不利的影響。

還有就是國家嚴格限制了進口貨物的種類。這種限制壓制了國家商業貿易的發展,也對國家對外的交流、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同時因為進口物品種類的限制,不利於國家之間的合作與發展,也阻礙了文化的交流。

從這些表現來看,閉關鎖國限制了對外貿易的往來和商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同時透露出統治階級自負的心理,以及盲目自大、堅持排外,沒有上進心的做事風格。而這些措施嚴重阻礙了中國與外界進行多方面的交流,使外界的技術、文化等無法及時地傳入中國。


 

閉關鎖國的原因

閉關鎖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清朝和明朝政府實行的嚴格限制對外交流活動的一項政策,其中包括對外國人來華商務活動的禁止和對中國人出國的禁止,而閉關鎖國的原因根本上是因為中國古代處於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整個國民經濟都是閉塞的落後的,統治者不接納國外新鮮事物。

明閉關鎖國時期朱元璋畫像

後代歷史學家認為閉關鎖國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最重要的封建王朝經濟自給自足,還有統治者出於維護政權穩定的需要,從而限制人民出海活動,當時明朝中期日本的倭寇侵擾東南沿海地區,在清朝中期一些西方殖民者也開始向東方擴張,清朝和明朝統治者敏鋭地看到了這種趨勢,所以實行消極的閉關鎖國政策限制他們來華擴張。

中國統治者認為如果硬性隔絕人民和外界的聯繫,有利於封建政權的穩定,也有利於緩解國內的民族矛盾,當時滿清統治者和漢族之間矛盾非常尖鋭,統治者認為如果採用閉關鎖國的辦法讓國內的漢人得不到外界的支持,那麼民族矛盾就會緩解,但是這個説法顯然得不到後來歷史學家認可。

關於閉關鎖國的原因這個問題後世歷史學家給出了很多種解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以上幾個,其他包括統治者個人因素和人民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及當時國內自然經濟能勉強維持國家運轉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

閉關鎖國的影響

閉關鎖國的影響分為兩個方面,正面影響是閉關鎖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海上走私和海盜侵略沿海地區的行為,也對維護明朝和清朝封建政權的穩定起到過一定積極作用,同時也讓一些心存不軌,企圖造反的漢人得不到海外勢力的支持,暫時緩解了國內尖鋭的民族矛盾。

閉關鎖國提出者朱元璋畫像

然而閉關鎖國的影響中還有消極的一面,它讓17世紀的中國與世界嚴重脱節,脱節的後果就是中國國內的文化經濟科學技術都遠不如西方各國,中國人民也瞭解不到西方先進的事物和生產力。閉關鎖國同時也嚴重阻礙了中國國內資本主義的萌芽的發展,讓中國錯失了一個發展的絕好機會。

專家在討論閉關鎖國的影響時一直以來把消極影響放在第一位,畢竟閉關鎖國作為一個消極的民族政策大大減少了中國人和外國人接觸的機會,在整個明清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呈現直線下降趨勢,本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是很好的,但是閉關鎖國政策一出中國徹底喪失了對外貿易的優勢,導致國內先進生產力和資本主義萌芽都被扼殺在搖籃中。

其實閉關鎖國在清朝後期還造成了一些衝突,比如後來的兩次鴉片戰爭都是英國統治者想破壞閉關鎖國政策,打開中國的大門向中國市場傾銷一些工業革命帶來的成果。而且受到閉關鎖國政策的限制,中國的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都得不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