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最初的夢想》:拋開的“成長包袱”,走出“詹森效應”怪圈

"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句話我曾不止一次的聽過,面對着現如今的大社會背景也是無可奈何,在我國的應試教育下,理論知識的掌握顯得尤為重要,而在求學發展之路的過程中,考試成績的高低還是佔據了很大的判定比重。

雖然教育學界在不斷的強調不要把分數看作衡量一個能力的決定標準,但是在中國,對於太多太多的孩子和家長來説高考依然是改變命運的最佳選擇。

白巖松也説:"高考不是唯一的一條路,但卻是最公平的那條路!"

也正是如此,大大小小不同性質和類型的考試成了家長和學生們的重點關注目標,但也有一些人,由於過於看重最後的結果,而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導致在過程中發揮失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前幾天看了一部印度電影《最初的夢想》,也是以高考為背景的勵志神作,此片出自《摔跤吧,爸爸》原班導演和編劇之手。截至目前,它在豆瓣和IMDb上均獲得了8.0及8.4分。在印度本地,被觀眾心裏提前內定為年度最佳影片。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高考失敗者的故事。男主角拉格海姆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出生於一個學霸之家。他的父母都畢業於著名的印度理工學院。父母的榜樣力量是巨大的,拉格海姆從小樹立的目標就是考入印度理工學院。

大家也是對拉格海姆寄予厚望,然而,最後結果出來後他卻落選了,相反,平時不如拉格海姆的同學都被錄取了。

在巨大的失落和自責中,被負面情緒包裹的他做出了最極端的舉動——他心灰意冷地翻過陽台,從樓上一躍而下。

雖然搶救及時,拉格海姆的父親帕塔克卻被醫生告知自己的兒子沒有求生欲。

這是帕塔克第一次意識到兒子如此脆弱,面對病牀上喪失生存意識的兒子,父親帕塔克為了激發他活下去的慾望,於是他將自己的經歷講述給兒子聽,喚醒兒子的求生欲。

他講述了一個"失敗者"和"一羣失敗者"逆襲的故事,讓兒子不要被失敗的陰影所籠罩。

拋開"成長包袱",走出詹森效應怪圈,這就是我們今天通過淺析《最初的夢想》這部電影想要講述的道理。

一:令人恐懼的詹森效應

想贏,卻又怕輸的心態,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詹森效應。

曾經有一名叫詹森的速滑運動員,平時訓練有方,實力出眾,可是一到比賽場上就接連失利,讓自己和周圍的人非常失望。究其原因主要是壓力太大,過度緊張。

因此人們把這種平時表現優秀,但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正式比賽失敗的現象稱為詹森效應。

不難發現,詹森效應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非常普遍存在的一種狀況。

電影中的拉格海姆的父母都是畢業於印度理工學院,在這裏要説明一下,印度理工學院,是世界上最好的理工院校之一,每年的錄取率不到3%,堪比歐美的一流名校。

所以説,拉格海姆是被給予厚望的,他自己也下定決心考入印度理工學院,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每天學習18個小時,除了吃飯睡覺,其它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

可是落榜的消息還是讓他痛苦萬分,情緒失控下選擇了極端的方式,居然從樓上一躍而下。

二:詹森效應所產生的不良影響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孩子,因為過於重視結果,所以陷入了"詹森效應"的怪圈,影響了水平正常發揮。

1.產生過大的精神壓力

《最初的夢想》里拉格海姆為了能考進理工學院,一天24小時裏,有18個小時在學習,他放棄了娛樂休息的時間,一年365天,天天都處在情緒焦灼當中。沒有時間休息,壓力自然不會消減。而正是患得患失的心理,嚴重的影響了他考試時的狀態。

由於過於重視結果,恐懼失敗,所以產生了過大的壓力,焦慮情緒也就油然而生,進而嚴重影響記憶力,這也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陷入"詹森效應"的孩子在考試的時候大腦裏會一片空白,嚴重影響了孩子正常的發揮。

2.挫傷自信心和積極性

在《自卑與超越》這本書裏,作者阿德勒説過:"我們每一個內心深處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結"。因此,孩子性格的形成除了先天因素,更重要的一部分來自後天環境的影響,尤其是環境的影響。自信心不足的孩子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積累出來的。

《最初的夢想》里拉格海姆有着學霸特質,而他的家庭條件優渥,正常情況下來説這樣條件的孩子都是比較自信陽光的,但是由於過於總是考試結果,導致他陷入了深深的焦慮情緒中,不僅不快樂,還每日都愁眉苦臉。當落選成績出來後,他以此直接定義自己為失敗者,甚至連求生慾望的微乎其微,這又是多麼的可悲。

在現實生活中,中國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關注還是非常明顯的。殊不知,父母的關心和理解對孩子而言真的是最大的動力,自卑是打擊出來的,自信也是理解和鼓勵出來的。

心理專家陳默老師説過:"現在孩子心理問題,主要是因為高競爭感和高孤獨感"

然而現在的大背景下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家長們如果不給予孩子及時的情緒緩解和心理負面情緒發泄,就很容易導致孩子壓力過大發揮失常,更有可能出現無法挽回的糟糕局面。

所以説,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發展情況,避免孩子產生過大的心理壓力,同時當孩子陷入"詹森效應"怪圈的時候,家長也要及時引導孩子走出心理陰影。

三:如何走出"詹森效應"怪圈?

1.和孩子一起進行復盤分析

當孩子遭遇失敗後,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復盤分析,耐心傾聽孩子自己的分析。

不要急於給孩子下結論,對結果的討論過程更多的是歸因過程,引導孩子自我反思,得出結論,這個過程更重要。

對結果深入分析。成績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對考核的內容的進一步分析。

分析的目的是啓發後面的學習,歸因不是最終目的,理性分析、積累經驗、為下次挑戰做足準備。

2.緩解身心壓力

《消除壓力,從大腦開始》書裏説,我們想要戰勝壓力是萬萬不可能的,因為壓力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絕對不會消失,期望"零壓力",反而會疊加我們的壓力。

雖然説"有壓力才有動力",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壓力和意義成正比,引導孩子習慣壓力有益的新思維,他會從中發現意義和希望;在充分利用壓力資源的同時收穫自信和力量。

白巖松曾説過:"每個人都想贏,但不怕輸才是關鍵。只有你不怕輸的時候,你才能贏。"

《最初的夢想 》電影中,拉格海姆的家人一直告訴拉格海姆:你贏了,我們可以做什麼。卻未告訴拉格海姆失利了,我們該怎麼辦。

這其實也是導致拉格海姆壓力過大的原因,因為這在他看來就是父母的期待,從而害怕失敗會讓父母失望。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給予孩子試錯的機會,不要對孩子過高的要求,要知道失敗也是成長的契機所在。

3.引導孩子以樂觀心態面對挫折

曾經在2012年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的一項研究中發現:當人們在困難中保持樂觀的態度,將挫折和壓力當成有利的因素時,那麼那些因為挫折所帶來的不良反應也會隨之舒緩,幫助我們更加順利的度過困難時期。

導演用一部戲的時間,把生活搬到了熒幕上,告誡家長:輸贏並不是最重要的;那些奮鬥的過程值得每一個人尊重。

所以在生活中父母要引導孩子積極樂觀的對待生活,在困境中學會自我調節,保持樂觀心態。

我是一個分享知識的寶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專注育兒知識和分享育兒經驗,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關注我,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03 字。

轉載請註明: 解析《最初的夢想》:拋開的“成長包袱”,走出“詹森效應”怪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