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的發生原因有很多,李世民其實身不由己,一起來分析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十八路反隋之王,六十路煙塵,羣雄並起,逐鹿天下。公元617年,李淵晉陽起兵,率先入駐隋朝都城長安,立楊侑為帝。公元618年,表弟隋煬帝楊廣死後,李淵讓楊侑禪位,建立唐朝。
當上皇帝的李淵,立長子李建成為皇太子,主要輔助政事,封次子李世民為秦王,主要統領軍隊,封李元吉為齊王。
雖然坐上了皇位,但天下未定,各地羣雄割踞,北邊又有突厥虎視眈眈,李淵心裏並不好受。幸好李淵有幾位能幹的兒子,身邊又有裴寂、劉文靜等謀士,幫他分擔了不少工作。其中,李世民更是南征北戰,為唐朝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
李世民長期征戰四方,領兵有方,身邊聚集了許多謀略之士和強兵悍將。平定了隋末戰亂局面的李世民,不但在軍隊中威望高,而且深受全國人民的敬仰。由於立功太多,連他爹李淵在封賞這一事上都感到頭痛,到了封無可封,賜無可賜的地步,最後創新了一個“天策上將”的稱號給了李世民。這些,足見李世民,對唐朝的建立,居功至偉,聲望和功勳無人能及。同時,也讓太子李建成感到了威脅。
終於,在公元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門射殺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弟弟齊王李元吉也當場死在李世民手下武將之手,史稱“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後不久,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年底讓位給李世民,自己退位但仍生活在宮中,李世民成了玄武門之變的最大贏家。
然而,現在看來,對於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也是身不由己,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一、李世民功勞卓越,實力與位置不匹配
唐朝的建立,李淵雖然是帶頭人,發起人,但是他的功績並不十分明顯。他沒有秦始皇掃平六國的戰績,沒有劉邦長期的征戰經歷,他是從隋朝的大官,然後經歷少許戰事就入駐長安,在長安一年左右就登上皇位。登上皇位後,他基本沒有出征過了,沒怎麼露臉,則成為男一號。
太子李建成,建唐前後,出征也較少,基本在搞社交活動,功勞也不太明顯。歷朝歷代,都是靠戰鬥得到威名,靠賢能得到名望,而建唐前後,太子即使賢能,但坐的不是皇位,也不能積贊名望。既沒機會積攢名望,又沒有立太多軍功,在大爭亂世,也就少了很多出鏡的機會,但他卻是男二號。
李世民無論建唐前後,都在衝鋒陷陣,敵我雙方敬仰,威名遠揚,戰績有目共睹。可以説唐朝的江山,都基本是李世民率兵打下來的。而且在古代,衡量一個人的功勞大小,最快捷的方式就是看軍功,一戰論輸贏,政治的成效往往比較慢,出現明顯的成效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所以在當時李世民南征北戰,他的功勞簿是最厚的。然而,那樣的貢獻值卻是隻做男三號。
我們可以看到,作為男一號的李淵,他沒有壓倒性的貢獻,但是男二號又是他決定的,所以分量並不夠,而貢獻最大的李世民,又屈居第三,如果李淵建唐的功勞排第一,那麼誰第二、第三,他説了算。
但是,當時的情況很是讓人有不爽的感覺。用現在的話説就是多人成立股份制公司,出資最多的並且又日日參與打理公司事務的人,他不但是業務精英,而且是經營管理能手,在公司卻沒有話語權,而出資少的人卻在公司指手畫腳,誰人受得了?如果當事人受得了,他的手下未必不會有情緒。也像一部電視劇,男三號出鏡比男一號和男二號都多,那主角還是男一號嗎?必然會讓男三號成為主角,而玄武門之變,就是一場主角更換的戰鬥,不換男一號,也會換掉男二號。
二、被兄弟排擠,有殺身之禍
作為男三號的李世民,總是搶鏡頭,讓男二號的李建成,心裏很不安。因為出鏡機會多了,那就成主角了,他必須要守好自己的位置。然而,李世民手下強將謀士眾多,光靠自己還不成,於是他找了男四號,也就是建唐的第四股東齊王李元吉合謀。李元吉一看這股份薄弱的男二號來找自己,那先聯合起來,扳倒股份最多的男三號,到時最後只對付男二號就易得多,於是爽快答應。
李建成和李元吉,開始時採取比較温和的方式,後面越來狠。他們先想化解李世民的力量,拉攏武將尉遲恭,但是失敗了,拉攏武將程咬金,但是又失敗了,借酒毒殺李世民,還是失敗了。同時,他們還想借李淵的力理達到目的,先是向李淵進讒言,誣陷李世民和李世民身邊的文官武將,使得李世民身邊的心腹被貶得只剩下大舅子長孫無忌,像房玄齡、杜如晦等智囊全部被貶到外地,建議李淵殺死李世民,但是由於李世民平定天下有功,李淵不同意。
公元626年,突厥來犯,李建成藉機請李淵讓李元吉率兵出戰。眼看兵權在據,為了徹底消除李世民的威脅,李建成和李元吉合謀將李世民殺死在大軍餞行時,並且活埋忠於李世民的尉遲恭、程咬金等將軍。萬幸的是李世民在東宮安排了自己的眼線,提前獲知危險來臨。
男二號、男三號、男四號進入了死亡爭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局面被擺上了枱面。
三、羽翼被折,不得不謀劃
李淵對李世民有猜疑,李建成和李元吉決心要整垮李世民,忠於李世民身邊的文官武將人人自危。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多次勸李世民要提前謀劃,但是李世民顧念兄弟之情,猶豫不決。
尉遲恭、張亮等武將被冤,房玄齡、杜如晦等謀士被貶,大舅子長孫無忌跟李世民説,如果李世民再這樣猶豫不決,他也只好跑路,因為一旦太子他們得勢,那忠於秦王的人都有會被殺死,所以不如提前跑保住性命。同時,長孫無忌也説了,不但他會離開秦王府,尉遲恭、程咬金等都會離開。
看着昔日熱鬧的秦王府,一旦自己任由李建成和李元吉宰割,那昔日所有跟隨自己南征北戰的人,都會遭難,李世民不得不重新考慮。最後,知道太子和齊王要斬殺自己了,李世民決定不再只做男三號。
四、顧全大局,穩定天下
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要在軍隊出戰餞行時殺死自己的同時,還要活埋忠於自己的武將,李世民下定了決心。同時他知道太子和齊王一旦得手,就會讓李淵退位,李建成登上皇位,而封李元吉為皇太弟,但是李元吉早已覬覦皇位,怎麼可能安份,肯定又會引起事端。那麼,剛剛平定的天下,又要戰亂四起,受苦的是人民。
李世民想着,跟隨自己的人,為唐朝的建立和統一,都立下了功勞,一旦自己遇難,他們也無法倖免,那麼國家也損失了無數人才,對國家也是一種傷害。這不但對不起死去的將士忠烈,而且無法向天下黎民百姓交代。
為了天下穩定,李世民於是招集了自己的心腹,密謀策劃了玄武門之變。
由此我們可知,玄武門之變,並不是李世民謀劃已久的一場鬥爭,而是經多種原因逼使他做出的反應。
如果大部分天下不是李世民征戰所得,李淵一人征戰四方,最終坐擁江山,那麼他就能制衡太子和各王的力量;如果李淵在起兵後不久,就壯烈犧牲,能征善戰的李世民,會不會擁立他哥哥李建成為皇帝這個問題值得去探討,即使李世民有心扶他哥哥上位,李世民下面的文官武將未必會樂意。
寫在最後
玄武門之變,既是一場皇儲之爭,又是保命之爭,鬥爭雙方,不但要分輸贏,而且要分生死。
如果李世民不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那麼他們的擁護者就會不甘罷休,造成更大範圍的兵亂,死傷更多的人。如果不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終究還是留有隱患。但是,李世民並沒有對跟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趕盡殺絕,不但不追究,而且像魏徵等有用之才還被重用了。如果敗的是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也不可能不殺李世民,不但殺李世民,還要殺李世民子嗣和一班唐朝開國名將功臣。
玄武門之變,是大股東變實控人的鬥爭,是撥亂反正,還是弒兄奪位,真的重要嗎?是非與成敗,埋在歷史中,一切為蒼生,後人來記功。
(作者:古朝批文,歡迎關注,與你一共瞭解歷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