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高考紀念冊

今年,正在備考的高三學生。

青年時的鄧寧東。受訪人提供

1978年春,北京大學迎來恢復高考後錄取的第一批新生。資料圖片

1979年的高考准考證。資料圖片

如果沒有高考就沒有那段生機勃勃的時光

講述人:劉大可

1977年參加高考

“假如那年我沒去參加高考,可能就在涇源縣或者周邊地區繼續當老師。這樣過一輩子也不差,只是錯過了更多精彩。”1977年,中斷了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復,寧夏朗誦藝術學會副主席劉大可就是當時第一批高考的考生,那年他已經29歲了,他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大學時光,是人生中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歲月。

“高考制度恢復前,其實也有人能讀大學,就是工農兵推薦上大學,但這樣的機會太少了,很多人想都不敢想。所以剛恢復高考那一年,有的人還有點猶豫。”劉大可説,他早年在銀川一中讀到高二就去固原市涇源縣下鄉,後來在那裏當小學老師。恢復高考的政策下來時,是在10月份,“我記得特別清楚,報名15天后就考試,語文、數學、政治、史地,我那時還上班,沒多少時間複習,主要把數學看了看。”

頭一次開考,劉大可成績很不錯,順利考入寧夏大學中文系。“我一直愛讀書,而且大齡考生大多知識水平還可以,有優勢,不過當時政策有一些限制,大齡考生大多報考了本地學校。當時報考的人太多了,本來招一個班,後來又加了個走讀班,很多家遠的也是想辦法解決住宿,就為上大學。”劉大可説。

大學裏簡直是另一種人生。劉大可用“生機勃勃”來形容當時的生活: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高漲,而老師們教得也起勁。加上能接觸到的東西多了,上課還能針對某個話題自由討論,“真的是把人的思想解放了。”

高考讓我們走出來實現人生夢想

講述人:鄧寧東

1978年參加高考

“高考那年我26歲,年紀已經不小了,你能想象到,我當時得知自己被錄取後,興奮得像個小孩一樣在屋裏跳高。”中國音協會員、國家一級作曲家鄧寧東説。1968年,正在讀初二的他下鄉來到涇源縣,先是在農村和當地商業局待了幾年,後來到了縣裏的宣傳隊,給各個鄉鎮、單位表演文藝節目。

説到高考,鄧寧東記得1978年開始招收藝術類考生,當時在報紙上看到招考通知,他和當時的女朋友,也是現在的愛人都報名了。“都説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從那時開始就是這樣。”鄧寧東説,第一次招收藝術類考生,報名的人很多,大家都希望通過高考改變命運,他也很重視這件事,“我們宣傳隊的同事跟我開玩笑,説我太忙了,一邊上班,一邊談對象,還得準備高考。”

值得高興的是,鄧寧東和愛人都考上了。他考到了銀川師專音樂系。“我們是先考專業,再去銀川考文化課,我們那一屆經過專業課考試後,從涇源到銀川去參加高考的就剩下7人了。”鄧寧東説,當時考專業課時,心裏也沒底,教他二胡的老師一直鼓勵他説,他是“寧夏拉二胡最好的”。考試當天表演後,看到評委的反應,才感覺這次應該是穩了。

儘管如此,接到錄取通知,鄧寧東還是感到驚喜,“電話打到宣傳隊,説是找我,我就趕着去接。去的時候還沒想到是錄取通知電話。”鄧寧東説,那一天的情形,他一直都記得。“很多像我們這樣的人,就是從高考中走出來,實現自己人生夢想的。” (記者 李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69 字。

轉載請註明: 我們的高考紀念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