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建國初期,有不少精英人才留學歸國,為國家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比如大家熟知的錢學森、師昌緒、鄧稼先、梁思禮、朱光亞、華羅庚等等,他們都是國家的英雄。但隨着我們日益強大,國內科研和教育水平逐漸提高,出國留學的精英人才不回國、在外發展得越來越多。即使許晨陽、顏寧這樣學成後回國發展作出巨大突破的人,最後也是留美任教。
為何很多“留學精英”喜歡在外發展呢?當我們瞭解這些人的經歷之後,想必就能明白他們的無奈了。
北大才子許晨陽我們都知道,他是北大數學“黃金一代”裏響噹噹的人物。他七歲拿到奧數金牌,後考上北京大學,拿到碩士學位之後便遠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許晨陽完成博士學業後拒絕了麻省理工學院的盛情留美邀請,選擇了回到了國內為教育事業做貢獻,回到北大母校任教。
但回國6年後,2018許晨陽卻再次出走美國,至於原因,許晨陽用三句話概括了一下:“國內對年輕學者支持力度不夠、國內學術造假嚴重得不到懲處、國內的氣氛不適合潛心搞學術。”
在以前的時候或許很多人還不能理解這三句話的意思,但今年發生的兩件人盡皆知的事情,相信很多人都明白了這三句話的意思。
其中一件事是”所長王延軼事件“,一場“雙黃連”事件讓這位80後所長的”成功史“被人熟知,飛一番的成長讓人們驚訝不已。
另一件事便是學術女神“顏寧”在我國評選院士失敗,卻當選了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的事情。
2007年30歲的顏寧留學完成學業,追隨恩師施一公回國,在清華大學任教。37歲帶領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團隊,歷經短短6個月,破解了困擾生物學領悟50年世界未解難題,在膜蛋白,特別是跨膜轉運蛋白的結構生物學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等。
因為年輕,一直搞研究又沒有比較強的人脈,無足夠院士提名,雖有突出成果,卻沒評上院士。搞科研資金與資源很重要,評上院士意味着有更多的科研資金,也是科研人的追求。如果做出了突出成就,國人不認可你的價值,外國人認可,甚至伸出橄欖枝,相信很多人都會動心吧。
對年輕學者支持力度不夠,氣氛不適合潛心搞學術,且國外的確發展環境好,這一系列問題都在另“留學精英”失望。不少人的突出成就都是年輕時代做出的,且現在時代發展太快了,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熬”個幾十年。
當年與許晨陽同一個時代的還有另外三大才子-張偉、朱歆文和惲之瑋,留學後也都留在了美國。現在我國不少頂級人才正在國外做貢獻,想想都覺得心情壓抑難受。
但我國痛失精英人才的問題,並不是只靠道德綁架和愛國情懷就可以解決的,精英除去光環,也是與大家一樣的“普通人”!